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分析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越来越得到民众的重视。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符合中国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因其比较符合传统的养老观念、继续维系家庭亲情与社会关系等优点,而受到广泛重视。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为居家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里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基于准公共服务的特点,中国城市地区普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市场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其中,上海市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政府与市场相配合的养老服务的提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文通过准公共产品的理论和提供理论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如何有效提供。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选择依据社区养老提供目录摘要 (2)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与上海模式 (3)(一)概念解读 (3)(二)上海社区养老模式探索 (4)二、关于准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分析 (5)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提供 (7)参考文献 (8)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是社会产品的三种基本提供方式。
这三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所以, 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
因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也一直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家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他们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空巢化和家庭小型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但“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
据有关调查显示,希望居住在自己家中养老的老年人仍然占绝大多数,高达 85%。
那么,老人居家养老,是不是就与政府无关了?其实不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提供。
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严重的今天,上海等地开始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与上海模式(一)概念解读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社区提供养老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而言的,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解决其养老照料方面的问题;而机构养老是老年人集中一个专门的地方,由专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
1居家养老具备了家庭养老的基本特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但其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则完全由社区来提供,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社区内相关的机构来进行解决,所以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的机构与设施为基础,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
应该说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庭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这里的“家”在广义上是指具备了硬件与软件养老的人文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
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
因此,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第一,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理念,为老年人所普遍接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奉行的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理念,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
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家庭其实已经难以承担养老的重任,1《居家养老:问题与模式创新》王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上海200093)但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希望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
第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便捷、灵活、运营成本低、可以服务更多的老人。
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完全依赖养老机构远远无法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
以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上海市来说,目前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00万,按照6%一7%的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则需要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养老床位18—21万张,而目前上海养老机构的床位总量不过4万张左右。
有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服务需要量为11.75万人,而供给量实际上只有需要量的20%左右。
2可以看到解决养老问题单纯依赖养老机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可以借助社区现有的设施与网络,与机构养老相比投入的成本小,而在服务方式的供给上可以更加便捷、更加灵活,也可以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服务。
(二)上海社区养老模式探索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最新统计表明:该市老龄化程度再次提速,并呈“高龄化”特征,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增速远超往年。
纯老家庭人数大幅上升,全市已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老年人口的增多,给了城市巨大的压力。
对于这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难题是:晚年生活怎么过?一些老人,孤寂地独守家中,病了、发生意外了,都无法得到及时照料。
老人们的困难触痛了很多人的心。
上海最早也试图借鉴欧美国家模式,推行机构养老。
一大批敬老院竞相建起,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或者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又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所以并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
随后,一个名叫“9073”的养老格局渐渐浮出水面。
按此,上海将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这“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弱势群体。
3当然,此刻的居家养老与传统不同,是以家庭为基点、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服务为支撑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同时,上海把“居家养老服务”与同期启动的“万人就业项目”计划结合,帮助“4050”人员重新就业。
当然,此刻的居家养老与传统不同,是以家庭为基点、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服务为支撑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同时,上海把“居家养老服务”与同期启动的“万人就业项目”计划结合,帮助“4050”人员重新就业。
在上海养老模式当中最重要的亮点,还是在于政府到底为什么样的老人买单?社区养老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p-848519157597.html3上海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对老龄化压力2007年05月24日到底如何提供养老政策?上海政府对此“因类而异”:对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
各个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运而生,尤其必须提到的,是“居家养老服务券”。
看上去,这是一本普通的服务券记录。
淡蓝色的字体,一年12个月,每月1张服务券。
券上分有“轻度”、“中度”、“重度”几类等待打钩的服务评估等级。
不同的服务等级,对应的分别是高限为200元/月、300元/月、400元/月的服务补贴。
4这也意味着,评估的规范、科学、公平,直接关系到老人们的福利问题,也可能是最能引发矛盾的一环。
为此,上海花了一年半时间,借鉴了国外、香港的评估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于2005年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养老服务需要评估标准”。
养老服务项目有陪医,也有帮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
提供服务的,则是由政府招聘的经过培训的助老服务员。
二、关于准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分析我认为上文所提到的居家养老属于公益性居家养老,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提供。
5在市场机制下,利益的外溢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dd线为准公共产品购买者的边际效用曲线(需求曲线),DD线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收益。
供给曲线(边际成本线)为SS。
该产品符合效率准则的产出水平为DD线和SS线4上海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对老龄化压力2007年05月24日5西方财政学课堂PPT的交点E0所决定的Q0。
但在市场机制下,人们按照本人获得的利益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水平只能达到dd线和SS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Q1,这就会导致效率损失。
(图中三角形E0AB)为了经济效益的实现,政府可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以较低的价格鼓励人们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由于某些公民可受到直接的利益,所以也应向他收取一定的费用。
如图,应向受益者收取的价格为P0。
如果完全免费供应,其结果必然是过度消费,也会带来福利损失。
(图中三角形E0AB)如果以教育举例的话,几乎所有政府都参与教育的直接投资,但一般只保证教育的最低供给,充分保证义务教育和负担其他公立学校的建设。
对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在充分市场化的基础上,依据此财力给予一定的补助,尤其是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其实上海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是一样的,其对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
提供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公共提供实行的是政府配置方式,市场提供实行的是市场配置方式,混合提供则是两种配置方式的有机结合。
不同的提供方式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资源配置领域。
提供方式的选择首先应该符合效率要求。
市场提供是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准公共产品虽然不是私人产品,但具有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实行市场提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进效率。
实行市场提供,为准公共产品确立了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市场提供还能有效地制约个人对准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有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私人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中。
但是,市场配置机制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市场机制以各市场主体自身的局部利益为决策依据,其运行的结果往往与国家宏观目标的要求不一致。
同时,市场机制以各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为基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些局限性在准公共产品的市场提供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准公共产品不仅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这使得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提供,会扭曲准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使得一些公共性强、“纯度”较高的准公共产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同时, 市场提供下的较高收费排斥了一部分消费者,既减少了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也降低了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特别是外部效应较大的准公共产品,市场提供引起的福利损失将会更大。
准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又增加了收费的难度,增加收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