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

(2)入境代表站位于区域的上游,代表站的集水区域小于实际入境边界处的集水区域。此时,应首先求出代表站至实际入境边界的区间面积上的逐年产水量,并分析该重复面积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确定河流流量的其它增加和损失量,将该区间的年水量加在代表站相应年份的径流量上或从中扣除,即可得到入境水量。
3.研究区内有几条河流出、入境
优点:①数值法可以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如非均质含水层、各类复杂边界含水层、多层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问题等;
②用数值法可进行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的评价;
③通过对已知地下水动态(地下水位)的拟合,可以识别水文地质条件,如水文地质参数、边界条件、均衡项等,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水文地质条件;
5.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式
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会引发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建立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式。
地下水库开发模式,傍河取水开发模式,井渠结合开发模式,排供结合开发模式,引泉模式
6.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土壤盐渍化
岩溶塌陷
沙漠化
水质恶化
1)开采系数法
适用:适用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有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实际开采量等的系列资料地区
优点:
缺点:
2)相关分析法
适用:适用于对已开采的潜水和承压水的旧水源地扩大开采时的评价
优点:
缺点:
3)开采实验法
适用:主要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性不均一的中小型水源地
优点:
缺点:
水土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全国平均每公顷耕地径流量为2.8万m3。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1.4倍,珠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42倍,黄淮流域为全国平均的20%,辽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9.8%,海滦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3.4%。黄、淮、海滦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36.5%,径流量仅为全国的7.5%: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
10.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废污水等二次性水源)。
11.在什么情况下要对径流资料进行还原?为什么要进行还原?还原的方法有哪些?
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应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到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减少、增加的水量均要进行还原。方法有:分项调查还原法、降雨径流模数法、流域蒸发插值法、双累计曲线法。
降雨径流模型法
该方法适用于难以进行人类活动措施调查,或调查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直接推求天然径流量。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前的降水径流模型,然后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以后各年的降水资料,用上述降雨径流模型,求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年径流量及过程。显然,还原水量即为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和实测年径流量的差值。
④可以预测各种开采方案条件下地下水位的变化。
缺点:要求有较多的资料,其精度取决于参数和条件的精度
4.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内梅罗指数法 计算步骤、优点、存在的问题
步骤:(1)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对各类别按下表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Fi
0
1
3
6
……
7.水文要素的一致性
资料一致性是指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
8.极限埋深
地下水埋深:埋深愈浅,蒸发量愈大。若地下水面接近地面,其蒸发量接近光滑水面的蒸发量。
潜水蒸发量为零时的最小地下水埋深,称为极限埋深。
9.干旱指数
干旱指数反应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即r=E/P
6.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7.地下水开采过量
由于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温差小、提取易、费用低等特点,以及用水增加等原因,人们常会超量抽取地下水,以致抽取的水量远远大于它的自然补给量,造成地下含水层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恶果。
地下水过量开采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层,使地下水层供水能力下降,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还要进一步加大开采量,从而使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破坏进一步加剧,最终引起严重的生态退化。
13.河川径流量还原计算方法
分享调查还原法
对流域中各项影响因素所造成的径流变化逐一调查、观测或估算出来,就可获得总的还原水量。在某一时段内,流域净流量的平衡方程式可以表达为
W天然=W实测+W农业+W工业+W生活±W调蓄±W水保+W蒸发±W饮水±W分洪+W渗漏±W其他
当调查资料齐全,还原计算要求较高,需要分汛期或逐月逐旬还原时,可用过程还原法;当仅要求还原年总量时,用总量还原法。
(2)若入境(或出境)处的代表站径流资料系列较短,或代表性不好,应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插补延长其年径流系列,使其具有足够代表性,然后依据延长后的年径流系列计算该站多年平均及不同保证率的年径流量,最后得到研究区域相应的入境(或出境)水量。
2.代表站不在入境(或出境)处
(1)入境代表站位于区域内,其集水区面积与研究区面积有一部分相重复。这种情况,应首先计算重复面积上的逐年降水产水量,并分析该重复面积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确定河流流量的其它增加和损失量,然后从代表站相应年份的水量中予以扣除或累加入其中,即可得到入境水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废污水等二次性水源)。
18.如何描述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从研究区内选择出典型测站,绘制典型年降水量年内分配表以反映年内分配特征。典型年的选择原则是:1.年降水量接近设计频率的年降水量;2.降水量年内分配具有代表性;3.月分配过程对径流调节不利。
15.入境和出境水量
入境和出境水量,是针对特定区域边界而言的。入境水量是指河流流经区域边界流入区域内部的径流量;出境水量是指河流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区域之外的径流量。
16.入境和出境水量计算
1.代表站在入境(或出境)处
(一)代表站法
(1)当区域内只有一条河流过境时,若其入境(或出境)处恰有长系列径流资料且具有足够精度的代表站,该站多年平均及不同保证率下的的年径流量,即为研究区域相应的入境(或出境)水量。
3.年内、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变化很大,一般长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长江以北地区6~9月的降水量常常占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二次历时很短的暴雨中降落。由于降水量过于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资源量大大减少。
对于较大区域,可能有几条河流出、入境。这种情况下,需在各出(入)境河流上选择代表站,按上述1或2的方法分别计算各河流逐年入(出)境水量,然后将各河逐年出(入)境水量相加,即可得到区域总出(入)境水量。
(二)水均衡法
该方法是根据水量均衡原理,通过建立河流上、下游断面的水量平衡计算出、入境水量。
1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存在的问题:①过于突出最大污染因子:由于公式中考虑最大污染(Fmax)因素,使参评项目中即使只有一项指标Fi值偏高,而其他指标Fi值均较低也会使综合评分值偏高。
②未考虑权重因素:此法将各项污染因子等同对待,任何一项污染因子Fi值偏高都会使综合评分值偏高,而事实上如考虑不同污染因子对环境的毒性、降解难易及去除性难易程度等因素,那么同处一个质量级别的不同污染因子的Fi取值应区别对待,即增加权重因素。
建立人类活动影响前的降水径流模型是该方法的关键。考虑到要完全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料建立降水径流模式,在许多地区存在不少实际困难。为了保证建立的模型有足够的资料,可是当加入某些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且还原精度较高的还原后天然径流。
用于还原的降水径流模型有两种:一是多元回归分析法;而是产流模型法。
流域蒸发插值法
(二)统计研究区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或者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以表示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
(三)统计研究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系列,以反映年降水量集中程度和相应出现的月份。
(四)计算年内降水量的不均匀系数。
(五)计算极值比和距平值。
(六)年降水量丰枯阶段分析。
(七)绘制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统计各代表站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值或绘制变差系数值等值线图或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均降水量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拥有水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总量多,人均少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10
(2)选用内梅罗指数计算综合评分值F:
(3)根据F值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之后。
级别
优(Ⅰ)
良好
(Ⅱ)
较好
(Ⅲ)
较差
(Ⅳ)
极差
(Ⅴ)
F
<0.8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
优点:①数学过程简捷,运算方便。
②物理概念清晰,对于一个评价区,只要计算出它的综合指数,再对照相应的分级标准,便可知道该评价区某环境要素的综合环境质量状况,便于决策者做出综合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