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_读后感_模板最好的课堂——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
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
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
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
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
”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
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
”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
”∕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
”∕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
”∕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
”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
”∕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
”∕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
”……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
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
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
……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
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
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
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
”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
”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
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
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溢满每一寸,奔跑的流光。
守诺读后感在暑假中,我读了许多好书,有一篇叫《守诺》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
文中主要讲了,一个跨国公司向社会招聘四位高级主管,应聘者不下千人,经过层层筛选有四名优秀者被公司试用。
然而,第二天,他们又都被辞退了。
因为按公司规定,公司主管人员必须在早晨七点四十分进董事长办公室,做当天的集体宣誓,然后再回各部门工作。
他们觉得此举无非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竟然都迟到了。
虽然最短的只迟到了十几秒,但结果是他们都得打道回府。
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董事长理论。
董事长异常认真的告诉他们:“不肯信守约定是生意人的大忌。
无论你们多么有才能,我们公司是不会请一些言而无信的人来办事的!信守约定,是你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也是赢得别人尊重的一个资本。
”古人说:“言而无信,未知其可。
”信守诺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和关键,而守诺又常常体现在守时上。
比如美国第五十一届总统老布什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都是非常信守承诺的人。
我觉得,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诚信都是一种最重要的美德,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取信于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待人诚恳,信守诺言,这样才能在前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大家都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俗世奇人读后感4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信守诺言的作文篇一: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着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
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
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