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名研究班级:高二3班刘蕊指导老师:**一、课题题目:云南地名的研究二、学科领域:地理三、指导老师:杨昆四、课题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地名研究源远流长。
中国古籍中不仅记载了大量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
如东汉初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地名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不过,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十九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出版地名学著作,建立地名研究机构。
如1872年瑞士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纳格尔的《地名学》;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
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学著作,都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考证。
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步转入综合研究地名的阶段。
吉耶龙于1902~1910年出版《法兰西语言地图集》,图集显示了语言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语言与地理之间的制约关系,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方向的发展。
1926年,法国多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认为古代文化,诸如经济发展、战争、民族迁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一定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特征,可以划分地名的年代层序。
中国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地名标准化,并从整体上研究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1977年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1980~1985年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出版的著作有曾世英的《中国地名拼写法的研究》、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等。
研究内容有3个基本方面。
①语言方面。
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
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征。
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
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资料。
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
②地理方面。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
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及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研究区域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如海岸、河道、湖泊、植被、经济等),都是地名学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课题。
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
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
③历史方面。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地名学主要采用综合研究法,但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可侧重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研究地名语源、语音和含义,重点采用语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多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地名现象的数量关系,多采用统计法;研究地名的分布规律和名地关系,多采用地理法和地图制图法。
实地调查法对解决文献中的疑难问题和收集地名语音、方言词义、民间词源等是必不可少的。
整理古今文献中的地名资料,也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
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研究区域的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等,都是地名学在地理方面的课题。
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
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地名学的分支学科有研究地名基本原理的普通地名学,包括研究地名的本质和功能、产生和发展以及分布的规律;有研究一定区域内地名的系统及其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关系的区域地名学;有研究个体地名的地名考证学;有研究地名的语音、书写和译写标准化,以及地名储存、检索、管理的实用地名学。
由于地名学自身的发展还欠成熟,上述分科还不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地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研究法,但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侧重。
如研究地名语源、语音和含义,重点采用语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多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地名现象的数量关系,多采用统计法;研究地名的分布规律和名地关系,多采用地理和地图制图法;实地调查法对解决文献中的疑难问题和收集地名语音、方言词义、民间词源等是必不可少的。
整理古今文献中的地名资料,也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
对于地名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目前有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地名是语言现象,因而把地名学纳入语言学的范围,属于专名学的一个分支。
部分学者认为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任何地名都有地域性的特点,应属地理学的分支。
一些学者认为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应属历史学的分支或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还有的学者认为地名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宝库,应属文化人类学的分支。
诚然,名学与语言、地理、历史、测绘、民族、民俗、考古等学科有关,但它不是孤立地借助于一个学科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就能取效的,考虑到地名学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地名,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综合研究法。
因此,不少学者主张地名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有关的独立学科。
地名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在对大量地名进行语词分析、沿革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探索地名的产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实现地名标准化,克服一地多名、一名多地、写法分歧、用字生僻、位置不清、类型不明等现象有重要意义;清理外来地名和含义不妥的地名,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以及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地名单一罗马化,有利于日益增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通过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发展科学、文化、经济建设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研究方法:参考一些有关地名研究的工具书和上网查找一些资料课题的基本内容:我国的东海、黄海、南海都很大,唯有云南的“海”很小。
如东川姑海,只是山弯中的小塘子。
翠湖,古称菜海子,也很小。
原因是受彝语的影响。
彝语称水塘等低洼积水之地为“黑”,译成汉语变成了“海”。
云南地名奇特有趣:“勐龙飞龙不是龙,弄岛冰岛亦非岛,姐相姐告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
”第一、古今五昆明:郭沫若说“昆明湖水不孤”。
古今称昆明的地名不止一处:1、汉之昆明,在西洱河地区,沿用至唐初。
2、唐之昆明,即今四川盐源,唐武德四年置。
3、三国时之昆明,在滇东北。
如《三国志.蜀志.李恢传》:“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
此昆明即《新唐书.南蛮传》所说的“昆明十四姓之地”。
4、元之昆明,为今云南省会。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于鄯阐城置昆明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昆明千户改昆明县”。
1922年“析昆明县城内外不属于五乡者置昆明市”,此为昆明称市之始。
1953年撤昆明县入昆明市。
5、今贵州境古有称昆明之地。
《新五代史·四夷传》:“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来”。
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普露盖即普里”,“主要在安顺地区”(《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518-520页)。
第二、“拉姑”与抢婚无关巧家、东川一带有拉姑、拖姑、蒙姑、放姑等地名,曾有人说是抢婚留下的地名,其实不是。
“拖姑”:在巧家县荞麦地乡。
彝语称“拖谷”,拖(妥)为松树,谷为圆形坪子,意为有松林的圆形坪子,音变写作拖姑。
“蒙姑”:地名在巧家县,小河乡竹山村委会驻地东北半公里处,彝语称母姑,意为地势险要,易守难功。
第三、昆明郊区地名奇“七甸”为羊坝,“罗免”有虎叫,“散旦”撒梅坝,“矣六”水边城。
“普吉”路边庙,“白眉”山之尾,“马嘶”有黄竹,“安南”蝴蝶多。
七甸,在呈贡县七甸乡,高速公路旁。
“七甸”来自“雌甸”。
彝语“雌”为羊,“甸”为坝,意为羊多的山间坝子。
罗免,意为虎叫之地。
团结乡“墨雨”。
意为水边有竹子的地方。
“沙朗”,彝语,意为多沙的小坝子。
阿拉村,是来自一彝族男子之名“阿拉”之名。
普吉,彝语,意为岔路口有庙之地。
第四、地名有规律1、彝语地名:“龙”城“罗”虎“碌”为石,“白”山“黑”湖“矣”为水;“他”松“么”竹“施”为草,“泥”牛“万”猪“雌”为羊。
“罗”为虎《全唐诗》732卷载有唐南诏赵叔达《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的五言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
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賝弄栋来。
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
“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法驾”指南诏王。
“波罗”为虎。
如唐代樊绰《云南志》载:“大虫谓之波罗密,亦名草罗。
”《新唐书·南诏传》:“金波罗,虎皮也。
”2、傣语地名:“勐”为地方“曼”为村,“东”为坝子“景”为城;“南”为河水“那”为田,“岛”为青苔“旺”为藤。
“相”为宝石“章”为象,“辛”为石头“班”为坪。
“道”为葫芦“固”为蕨,“仑”为软石“弄”为塘。
如勐腊、勐海、勐龙、勐仑等。
勐腊县:傣语“勐”为地方,“腊”为茶,勐腊即产茶之地。
3、、壮语地名“八宝”水井口,“南瓜”倒钩刺;“夜思”为水草,“梦天”蚱蜢多;“东楼”芦苇坝,“西宁”赶过街;“南江”山梁中,“百夜”小山口。
第一、地名与政治文明有关。
第二、地名与物质文明建设有关。
地名记载着各地资源情况,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信息,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信息。
如嵩明药灵山,曾名秀崧山,以明初《滇南本草》作者兰茂在山上采种药材得名。
〈嵩明县志〉载:“秀插霄汉,产诸药品,蜀汉孟获尝寨于此。
”这一地名,既反映了药材资源,又记载了孟获、兰茂的历史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医药、旅游开发价值。
第三、地名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互相依存,和睦相处。
这在地名方面,也有反映。
昆明市城北“落索坡”,在昆明城北,黑龙潭之南,村居山麓缓之上。
彝语,落为多,索为人,坡为族,意为人多的民族团结村。
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江边村委会驻地埃美支村南面的“永壳”,地处河谷区,纳西族村。
纳西语,永为绵羊,壳为宰,意为宰羊结盟之地。
因历史上该村居住多种民族,曾宰羊结盟,宣誓世代和睦相处而得名。
嵩明县:因民族之间盟誓而得名。
如《读史方舆纪要·嵩明县》:“金城南有诸葛武侯与夷插盟台,嵩盟之名本此。
”第四、地名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
如“香巴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