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课程的包括什么?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附作品)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手绘及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
培养基础较为扎实,善于创新,掌握实际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第一章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第二章色彩设计原理第三章图形知觉心理学第二部分媒介与技法第四章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第三部分课程作业体系第五章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第六章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第七章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难点:规律与法则容易混淆,启发学生认识每项作业的构成原理,克服将规律具体方法在操作层面上的法则相混淆的毛病。
无法脱离具像思维模式,抽象思维能力欠缺。
3、解决方法:教师通过示范对学生形象的讲解从几何学的观点认识物体结构的解析性观察方法,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培养从具体物体抽取形式的能力。
3、实践(验)课教学内容(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
(二)课程内容课程作业体系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
讲授理论,课题作业,案例详解;启发式、提问式、辨析式、讨论式、反思式、变异式等;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创造性,不断革新教学思想,引进新思维。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作业和理论知识点测试相结合。
平时成绩和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70%。
理论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30%。
(五)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设计思想: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效果:在转换学生的非专业视觉习惯,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设计的视觉思维方面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讲授理论、课题分析、案例详解等诱导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习题的创作和制作,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绝不按部就班,而是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手段: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录象、幻灯、投影等辅助工具来直观的将课程知识传输给学生,同时,本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平面与色彩纸质实体,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5、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多次教学研讨和改革,统一了教学的指导思想。
把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从设计思维方法抓起,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即将开设的专业课程需求,按照平面、环境、动画艺术等不同专业的特性来针对性教学。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平面与色彩构成的技能训练。
通过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改革,使同学们在认识、理解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作业中,并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强化学生基础作业练习,经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6、本课程的创新与特点1、以强化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克服这门课普遍流于盲目堆砌作业,迷失培养目的弊病。
2、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有较深厚扎实的自己的研究著作为后盾,同时针对高职教育的对象,在深度与份量上作了恰当的审度,使大纲在理论知识点教学,媒介工具层面知识教学和作业实践性教学上层次清楚,课时分配合理,教学活动组织秩序井然有序。
3、作为课程主体的作业体系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特点,目的明确。
而且作业题型丰富,并体现了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继而具有较灵活的选择性。
4、本课程除在规范教学大纲上有自身特色外,配合大纲的教学实施,还对关键性章节和重点性作业,另备有指导性的基础教案,对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所强调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解释;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的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类学生的当前状况针对性较强。
5、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状态针对性极强。
二、立体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立体构成》是广播电视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造型艺术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立体构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2.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立体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不同,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在美术类专业开设的诸多美术课程中,《立体构成》应在学生学习了《平面构成》课程之后开设。
这两门构成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课程,它们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这些构成的基本法则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大纲本文第一章立体构成之理念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立体构成学科产生的沿革,了解学习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构成要素Ⅰ•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点、线、面、体是构成的基本元素2.了解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的差异,以及它们与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体的差异。
3.了解色彩是立体构成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了解构成中物体本色的应用及人为处理色的应用。
4.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肌理的运用。
5.了解立体构成中空间的概念,了解空间与形体的联系。
Ⅱ•教学内容1.关于点、线、面、体2.关于色彩3.关于肌理4.关于空间第三章形式要素Ⅰ•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单纯化与经济化是立体构成的一个基本原则。
2.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了解立体构成中主要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3.理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理解二者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理解稳定与轻巧的概念,了解在立体构成中影响稳定与轻巧的主要因素。
5.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法则,着重了解黄金分割比的概念和应用。
6.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了解韵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7.了解立体构成能够通过人们的联想产生某种意境的作用,8.了解立体构成中多样与统一的应用。
Ⅱ•教学内容1.单纯与经济2.对比与调和3.对称与均衡4.稳定与轻巧5.比例与习惯6.节奏与韵律7.联想与意境8.多样与统一第四章材料要素Ⅰ•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材料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