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
1、结构: 2、延宕: 3、主题 4、艺术特点
延宕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 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 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 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五、屠格涅夫论哈姆莱特
• “堂· 吉 诃 德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 诚,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 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 哈姆莱特又是 什么呢?首先是自我分析和利己主义,因 而就缺乏信仰。他整个是为自己而生存, 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
六、哈姆莱特是美好人性的化身
• 奥菲莉娅赞誉作为“快乐王子”的 哈 姆莱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 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 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 心。”哈姆莱特天性高贵仁慈,正直上进, 博学多才,能言善辩,集美德美才于一身, 是美好人性的代表。
• • • •
1、社会背景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2、情节的生动性的丰富性 3、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形象 4、生动有力的形象化语言
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
• “莎士比亚和但丁是经典的中心,因为 他们在认知的敏锐、语言的活力和创造的 才情上都超过所有其他西方作者。……莎 士比亚就是经典。他设立了文学的标准和 限度。”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 一、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 替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 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快乐王子”——“忧 郁王子”——“延宕王子”——“复仇王子” 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 二 : 哈姆莱特的形象是现实人生 的写照。
• 威廉· 赫士列特认为:“我们就是哈姆 雷特。 谁若因自己或别人的不幸变得多有 思虑和忧郁,· · · · · 谁若是领受过‘失恋的痛 苦,衙门的横暴,埋头苦干的大才被作威 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开';谁觉得他的思想消 沉下去,哀愁象病魔那样缠着他的心,他 的希望受到摧残,他的青春被怪异事物的 鬼魂弄得踌躇不宁;——谁就是真正的哈 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 不管是命运、时代、社会、人性、人生、潜 意识……我们以为,“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 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及其主人公悲剧的一把钥匙,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表达了人生世相的丰富奥秘: 责任与荣誉、情欲与欢乐、爱与恨、生与死、肉 体与精神、正义与邪恶、权力与财富、命运与苦 难……在这样一个关于“人或人世间存在”的思 索面前单纯的“复仇”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讲,哈姆雷特的悲剧就不单是一个 青年王子的悲剧,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他反 映了人及整个人类的过去及未来……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戏剧的整体特点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 演变发展的模型。”
• • • •
1、崇高雄浑 2、暴烈惨厉 3、宏大深邃 4、谐谑狂放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1601)是莎士比亚悲 剧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 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 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 《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 事多次被人改编成流行的复仇剧上演。
《哈姆雷特》赏析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生平创作概况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 斗。 • “歌德曾告诫爱克曼,“我们还是不要 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 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 太狭隘了。” •
•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 国斯特拉福镇。大约1585年之后,他只 身前赴伦敦谋生。1590年,莎士比亚开 始戏剧创作,1592年,28岁的他已经誉 满伦敦。1608年前后,莎士比亚回到故 乡,过起了田园生活,直到1616年4月23 日去世,终年53岁。莎士比亚一生共创 作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等。
四、 别林斯基(丹纳)评价哈姆莱 特 :“巨人的雄心与婴儿的意志”
• “哈姆莱特表现精神的软弱,这固然是事实; 可是,必须知道,这软弱是什么意思。它是分裂, 是从幼稚的、不自觉的精神 和谐 与 享乐 走向不 和谐与自我斗争去的过渡,而不和谐与斗争又是 走向 雄伟的 、 自觉的 精神和谐与自我享乐的过 渡的必要条件。在精神生活中,没有任何抵触的 东西,因此,不和谐与斗争同时也就是摆脱这种 状态的保证:否则的话,人就会是一种太可怜的 生物。一个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分裂就越可怕, 他对自己的有限性的胜利也就越是辉煌,他的幸 福也就越是深刻和神圣。这便是哈姆莱特软弱的 意义。…… ”
——[美]哈罗德· 布鲁姆《西方正典》
•
•
他们是某一时代人类认识最高阶段的最充分 代表,从一高处观察人们和自然的生活,把这种 生活描写给我们看,……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 他的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叫做人类心灵方面 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 几个阶段……但丁、歌德、拜伦的名字常常和他 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可是很难说,他们每个人都 是像莎士比亚似的这样充分地标示出全人类发展 的新阶段。” • ——杜勃洛留勃: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 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 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这是一棵槲树栽种 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 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就破碎了。” •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 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 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维廉· 麦斯特 的学习时代》) •
八、残酷命运 的受难者
• 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是欧洲文学史 上两个被残酷命运追逐的典型。从无辜受 难的角度讲,俄狄浦斯的厄运是前定的, 体现了命运的神秘、强大与邪恶;哈姆莱 特的命运则撕开了神秘的假面,人的厄运 不再假托不可叵测的神祗的力量,而是直 接源于人自身的邪恶与局限。,俄狄浦斯 对抗命运的意志和勇气,那种希腊式的悲 壮的英雄主义品质,在哈姆莱特身上,令 人惋惜地消失了。
七、弗洛伊德 论哈姆雷特
•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俄锹浦 斯王〉来自同一根源。……哈姆雷特可以 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杀死他父亲、篡夺 王位并娶 他母亲的人报复,这个人向他展 示了他自已童年时代被压抑原愿望的实现。 这样,他在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 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 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 少。”
人物列表
• • • • • • • • • • 克劳狄斯 :丹麦国王 哈姆莱特 :前王之子,今王之侄 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霍拉旭 :哈姆莱特之友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英国使臣 众伶人 二小丑 掘坟墓者 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奥菲利娅 :波洛涅斯之女 破
主题
• 1、复仇 • 2、命运 • 3、俄狄浦斯情结 • 4、人文主义理想 • 5、超自然的力量
五、艺术特点
• 1、人物性格丰富自然 • 2、戏曲情节曲折生动 • 3、悬念设置极具戏剧性 • 4、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
“莎士比亚化”
• 马克思在《致斐迪南· 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 一封信中所提出“莎士比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