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常用的MRA 检查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 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 CE-MRA). 2.CR:CR以影像板(image plate, 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其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由IP,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存储和显示装置及控制用的计算机等组成. 3.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运动而实现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运动,球管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4.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作为一个小磁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若将人体置入在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的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如果额外再施加一个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pulse),使之产生共振,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5.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存在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而影响血管的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6.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7.X线电影术:用电影摄影机将影象增强器影象记录在35mm胶片上,称X线电影.主要适用于心血管造影和观察器官活动. 8.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依其结构的差别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phy, DF)和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s)数字X线成像 9.体素:CT 成像过程中,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10.像素:CT图像是由许多密度不等的小单元所组成,每一个小单元就称为像素. 11.CT值: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表示,简写为HU. 12.伪影:即在图像中出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形状的影像,可由设备,扫描技术,异物以及患者的活动等因素引起,诊断时应注意与疾病相鉴别. 13.多普勒效应: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 14.声影:介质内部结构致密(如骨质,结石,钙化),与邻近的软组织或液体有明显的声阻抗差,引起强反射,下方声能衰减而出现无回声暗区,称声影.15.界面:即两种介质的接触面.界面尺寸大于波长时称为大界面,小于波长时称为小界面. 16.反射:超声波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构成的大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的方向遵循Snell定律. 17.折射:超声通过声速不同的两种介质界面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折射.折射可能引起声像图伪像. 18.散射: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小界面时,在该界面产生的反射失去方向性,向各个方向分散辐射,称为散射. 19.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衰减主要是由于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 20.流空现象:对一个层面施加射频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包括血管内流动血液的质子,均受到脉冲的激发.在终止脉冲后接收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为流空现象. 21.T1加权像:MRI的图像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1特征参数时,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 T1WI),它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T1WI 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T2加权像:MRI的图像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为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T2WI对病变敏感. 23.磁共振水成像:主要是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驰豫时间的特点.在采用长TE技术,获得的重T2WI上,稀胆汁,胰液,尿液,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唾液,泪水等流动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均呈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 24.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PACS是医院用于管理CT,MRI,DSA,X-ray(CR,DR),US,核医学等设备所产生的医学影像的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及处理等部分组成.一,填空题(每空1分)第一台CT是由在1969年设计成功的.1.CT图像重建模型是由提出来,他是那个国家的物理学家 2. 图象矩阵上每个阵元相当于重建图像上的一个图像点,称之为 .3. CT的分辨率包括: 和4. CT增强扫描的主要机理与有关.5. 目前CT造影剂的给药方法主要采用6. 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开口向外侧横放的双字形.7. 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8. 大脑半球的白质包括连合系(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和9. 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称之为1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除门静脉系统血管增粗,迂曲和腹水外,其中脾脏肿大C11. T断的标准大于个肋单元.横断位CT上常见松果体的钙化,常常位于后端.12. 形成.粘液囊肿是鼻窦的自然开口完全 13. 二,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为√;错误为×)肝内血管系统包括肝静脉,肝动脉和肝内胆管.1. 肝细胞癌CT增强特点是动脉期呈明显的弥漫性增强,静脉期和延长扫描2. 不能迅速消退.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是弥漫性或局限性结节性胰腺肿大,轮廓清晰,不规 3. 则低密度区,而且常伴有胰腺周围积液. 肝脏有三个区域无腹膜结构,包括下腔静脉窝,胆囊窝和膈面裸区.裸区的 4. 肝脏是不直接与膈面接触. 椎间盘变性,无论是X线或CT均可见到二氧化碳气体存留,称之为"真空"5. 现象. CT上脊柱的三柱的概念指前柱为椎体的前半部分,中柱指椎体的中间部分,后柱指椎体的后部1/3部分. CT上空泡征是指小泡状空气样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缘光滑的1至数mm6. 的结节影,多见于细支气管肺细胞癌和腺癌. CT上盆腔与腹腔的分界是多以髂嵴连线作为骨盆上口. 7.毛刺征为结节或肿块边缘呈细线状或毛刷状的小刺状突起,常见于恶性肿8. 瘤. 肾上腺皮质常见发生的肿瘤是嗜酪细胞瘤. 9. 肾上腺髓质常见发生的肿瘤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0. 肾盂肿瘤引起的充盈缺损应与血块,阴性结石和肾盂旁囊肿等鉴别. 11. 第二肝门是由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及上腔静脉等组成. 12. 肝硬化CT表现有肝脏大小,肝实质均质性变化. 13. 硬膜外血肿典型CT表现是在颅内板下呈双凸透镜状高密度区,CT值在4014. ~100Hu,血肿局部可见骨折线,血肿一般跨越颅缝. 鞍上池横断层面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 15. 纵隔淋巴结核与其它淋巴结肿大的区别在于增强结节中央有大而不规则16. 的低密度区. 胸腔积液与腹水CT鉴别的关键在于识别胸膜,表现为薄层软组织密度17. 影. CT平扫时在弥漫性低密度的肝实质中呈现树枝状的高密度血管影,有助18. 于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牛眼征"是增强扫描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而且病灶中央的密度可以很低,19. 常见于多血管性的肝转移瘤. 三,问答题:(每题4分) 1.如何区别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CT表现(以脑膜瘤为例) 2.试述在鼻咽癌肿瘤较大时,肿瘤扩展的方向和引起的相关CT表现. 3.解释夹层主动脉瘤的形成机理和CT表现. 4.试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和间接CT 征象. 5.试述子宫平滑肌瘤最主要的CT特征.四,病例分析(通过病史,临床和CT表现分析后给出疾病的正确诊断,每题10分)病例1.女性40岁,无任何症状,CT体检中发现肝脏方叶平扫呈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缘较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病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较均匀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平衡期:2分钟后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病例2.男性,55岁,反复癫痫2年余,伴有左侧轻度偏瘫和感觉障碍,并有头痛,呕吐等有高颅压征象和出现精神改变症状.CT平扫于右侧脑室前角后外方呈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境界清楚,无钙化,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病例3.男性,50岁,咳嗽,血痰,发热,胸痛,并伴有呼吸困难.HRCT扫描可发现左上肺叶支气管阻塞,相应肺叶密度增高,并呈向心性收缩,左肺门淋巴结肿大.病例4.男性,40岁,无痛性血尿4个月,腹部检查可触及肿块.CT显示左肾上极后内侧呈实质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呈分叶状向肾外明显突出,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有不均一强化,中央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全身CT诊断学试题答案一,填空题(每一空格1分) 1.亨氏菲尔德;2.考麦克,美国;3.像素;4.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辩率;5.与局部血流量增加或血液内含碘量增高有关;6.一次性注射或集团注射法;7.><;8.杏仁核;9.内囊;10.腹膜腔;11.7个;12.第三脑室;13.阻塞. 二,选择题(每题1分;正确为√;错误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三,问答题:(每题4分) 1.脑外肿瘤邻近颅板,大脑镰或天幕相连部位基底较宽;颅板骨质可有增生和破坏;肿瘤边界比较清晰,周围脑实质被挤压,邻近静脉窦闭塞;脑内肿瘤多有瘤周水肿,基底宽度小于肿瘤最大径,与颅板,大脑镰和小脑幕无直接接触,邻近脑白质不被挤压,冠状位和矢状位位于脑实质内.2.鼻咽癌肿瘤较大时,除向鼻咽腔生长外,向前侵犯鼻腔和鼻窦,向外侵犯颞下窝;向前上侵犯眼眶,沿耳咽管向中耳扩散,通过破裂孔与颅缝可破坏斜坡,岩骨,卵圆孔,棘孔和颈静脉孔,继续向上可侵及海绵窦或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第二支和外展神经)损害症状. 3.夹层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主动脉内膜和中膜有小的裂缝,在主动脉腔与中膜之间交通,所形成的壁内血肿将中膜分成两层,从而使主动脉腔狭窄.增强CT可显示撕裂的内膜瓣,真假腔和破口. 4.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是:①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限局性突出的软组织影;②突出的椎间盘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钙化;③椎管内硬膜外可见髓核的游离碎片.间接征象是:①硬膜囊外脂肪间隙移位,变窄或消失;②硬膜囊前缘或侧方神经根受压移位;③椎间盘突出所致的骨改变. 5.子宫平滑肌瘤最主要的CT特征是①局部实质性肿块呈分叶状,可突出于子宫壁外;②肿块内可见钙化;③瘤块内出现低密度区,形状不规则(发生退行性改变). 四,病例分析(通过病史,临床和CT表现分析后给出疾病的正确诊断,每题10分) 1.肝血管瘤;2.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3.左上叶中心型肺癌;4.左肾上极细胞癌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延长期一,填空题1,颅内非病理性钙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脑中线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亚急性或慢性期血肿MRI表现T1WI呈_________信号,T2WI呈________信号. 4,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_________的垂体肿瘤. 5,颅内血管畸形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脑积水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7,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变有_________,_________. 8,颅内病理性钙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卵圆孔内有_________,_________结构通过. 10,枕大孔内主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 11,脑梗塞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椎管内肿瘤根据部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 1,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是( ) A,脑膜瘤B,转移瘤 C,胶质瘤 D,垂体腺瘤 2,下列那种肿瘤是仅发生于颅内脑外的肿瘤( ) A,星形细胞瘤B,脑膜瘤C,淋巴瘤D,少突胶质细胞瘤3,临床疑为脑出血重危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 A,颅骨平片 B,脑血管造影 C ,CT D,MRI 4,下列关于脑胶质瘤叙述中错误的是( ) A,WHO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 ~Ⅳ级 B,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见弯曲条状钙化C,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及出血较常见D,低级别胶质呈明显均匀强化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B,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间隙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 D,第三脑室宽径常大于6mm. 6,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 A,高血压脑出血B,动脉瘤破裂出血C,脑血管畸形出血D,脑肿瘤出血7,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良性肿瘤( ) A,脑出血B,垂体腺瘤C,转移瘤D,胶质母细胞8,下列哪种肿瘤能够引起相邻颅骨增厚( ) A,脑膜瘤B, 星形细胞瘤C,神经元肿瘤D,垂体瘤 9,发生于四脑室的室管膜瘤最需要与下列哪种肿瘤进行鉴别( ) A,松果体肿瘤 B,髓母细胞瘤 C,星形细胞瘤 D,垂体瘤 10,关于颅内高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蝶鞍扩大及后床突骨质吸收B,可表现为颅缝增宽C,颅内高压是一种疾病D,可由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梗阻性脑积水引起11,下列病变T1WI 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是( ) A,脑水肿B,亚急性血肿C,缺血性脑梗塞D,蛛网膜囊肿 12,关于脑脓肿叙述错位的是( ) 感染途径以邻近感染蔓延常见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脓肿壁呈厚薄均匀环形强化C,脑炎阶段呈边界不清低密度影 D,增强扫描常伴大小不等壁结节13,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是A,脑膜瘤B,三叉神经瘤C,胆脂瘤D,听神经瘤 14,脑转移瘤的较具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 ) A 小的肿瘤伴有大范围的水肿 B 肿瘤多不强化 C 肿瘤常发生钙化D,肿瘤多为单发 15,硬膜下血肿是血液积聚在什么部位( )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B,颅骨与硬脑膜之间C,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D,软脑膜与脑实质之间16,结核性脑膜炎最常累及的脑池是( ) A,纵裂池 B,外侧裂池 C,鞍上池 D,环池 17,颅内动脉瘤最常见发生部位( ) A,大脑前动脉 B,脑底动脉环 C,大脑中动脉 D,大脑后动脉 18,临床疑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时,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 A,CT检查B,X线平片C,椎管造影 D,MRI检查 19,CT平扫鞍区蛋壳样钙化占位性病变提示( ) A,脑膜瘤 B,胶质瘤 C,颅咽管瘤 D,垂体瘤 20,下列不属于基底节结构的是( ) A,尾状核 B,豆状核 C,屏状核 D,松果体 21,下列关于脑膜瘤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与硬脑膜相连B,女性多发男性C,容易发生囊变环死及出血D,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 22,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CT表现( ) 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范围广泛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范围局限颅板下方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范围广泛D,颅板下方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范围局限23,硬膜下水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脑脊液样低密度区CT平扫为颅骨内板下梭形脑脊液样低密度影C,CT增强扫描常有环状强化D,可有"负占位效应"24,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常发生于哪支血管( )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小脑后动脉 2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 ) 颅内动脉瘤破裂B,高血压动脉硬化C,颅内AVM D,脑肿瘤破裂出血26,AVM在MRI上的特征性表现是( ) A,蜂窝状血管流空影 B,病变周围水肿明显 C,脑软化灶 D,局部脑萎缩 27,最常见的髓内肿瘤是( ) A,室管膜瘤 B,脊膜瘤 C,转移瘤D,星形细胞瘤28,下列描述不符合髓外硬膜内占位的脊髓造影表现是( ) 脊髓变形 B,脊髓增粗 C,脊髓向健侧移位 D,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三,名词解释白质塌陷征及皮质扣压征动脉瘤脑梗塞透明隔间腔脑积水 CTA 脑膜尾征血管丛征复合性硬膜下血肿 10,靶形征 11,腔隙性脑梗塞 12,脑挫伤四,论述题1,如何鉴别脑内肿瘤与颅内脑外肿瘤. 2,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及CT,MRI主要表现. 3,试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CT表现.4,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分类及脊髓造影表现. 5,试述脑挫裂伤CT表现. 6,脑脓肿CT表现. 7,听神经瘤CT,MRI表现. 8,垂体大腺瘤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9,脑转移瘤CT表现. 10,颅咽管瘤CT表现. 11,Dandy-Walker malformation(丹-瓦氏畸形)的CT表现. 12,脑内动静脉畸形CT及MRI表现. 参考答案填空题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脉络丛钙化,床突间韧带钙化及基底节钙化. 大脑镰,纵裂池,三脑室,透明隔,松果体等. 高,高 10mm 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血管畸形. 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 钙化,血肿. 肿瘤性钙化,炎症性钙化,寄生虫性钙化和脑血管疾病钙化. V3(三叉神经下颌支)和脑膜副动脉 10,脑干(延髓)和基底动脉 11,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12,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 二,选择题1~5 CBCDA 6~10 ABABC 11~15 BDDAA 16~20 CBDCD 21~28 CCABAAAB 三,名词解释1,白质塌陷征及皮质扣压征,提示肿瘤位于颅内脑外,指脑膜瘤位于脑膜与脑回之间,直接压迫脑回,随肿瘤增大白质受压变平,而皮质包绕于肿瘤的征象. 2,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主要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可呈囊状或梭形扩大. 3,脑梗塞:指由于脑内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阻塞引起相应部位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塞. 4,双侧脑室体部间透明隔存在潜在间隙,若此间隙扩大,脑脊液进入,称为透明隔间隙(也称第五脑室).若合并胼胝体后部和穹窿之间的海马闭合不全,称为第六脑室(又称Vergae腔). 5,脑积水: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引起的脑室扩大,可分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 6,CTA(CT Angiography):CT血管造影,是经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是一种无创性血像成像方法. 7,脑膜尾征:部分脑膜瘤病人MRI增强扫描时可见邻近部位的硬脑膜增厚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脑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呈尾巴状,称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其病理基础是肿瘤直接侵犯脑膜或脑膜产生富血管效应. 8,动态CT增强扫描时,垂体腺瘤使垂体内毛细血管受压移位,表现为位于垂体柄前直径约3~4mm的圆形或平行带状强化结构,称为血管丛征(tufu sign). 9,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称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 10,部分性血栓动脉瘤如果血栓位于血管腔内的周边,CT增强扫描时可见动脉瘤中心的残腔和外层囊壁明显强化,形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围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密度带,称为靶征(target sign). 11,腔隙性脑梗塞由于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干,直径5-10mm,常多发.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12,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四,论述题1, 脑内肿瘤与脑外肿瘤鉴别脑内肿瘤脑外肿瘤肿瘤边缘欠清晰或界线不清清晰,锐利内板骨质改变罕见常见蛛网膜下腔/脑池受压变窄或闭塞扩大脑皮层位置正常皮质扣压征肿瘤与骨板接触所呈角度锐角钝角2,脑膜瘤好发于富有蛛网膜粒部位,如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前颅窝底,鞍结节和桥小脑角等处. CT表现:1)肿瘤本身的CT表现:较高密度(74.4%)或等密度肿块,多数密度均匀,少数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为肿瘤囊变,坏死,胶原纤维化或脂肪沉积.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肿瘤钙化,砂粒状,斑点状及不规则钙化. 2)邻近结构的继发改变周围低密度水肿区较轻;可见"脑白质塌陷征"或称"皮质扣压征";局限性的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和变薄等脑外病变征象.广基与硬脑膜相连,肿瘤与脑膜相连处常成钝角.邻近脑沟及脑池扩大,较具特征性.增强扫描多数为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轮廓锐利. MRI表现:典型脑膜瘤表现为等皮质T1,T2信号影,且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体积较大的脑膜瘤内囊变,坏死,钙化以及肿瘤内血管和纤维分隔成分存在,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 3,脑内血肿不同时期CT表现急性期吸收期囊腔期发病时间 2个月血肿密度与形态均匀高密度高密度血肿向心性较小的血肿由胶质和胶原纤CT值60-80HU 缩小,边缘模糊维愈合;大的残留囊腔,呈肾形,圆形或第4周血肿变为脑脊液密度,圆形,新月形不规则形等或低密度或条带状,可形成孔洞脑周围水肿有逐渐减轻无占位效应有逐渐减轻无增强扫描一般不做环形强化无强化其它表现:血液破入脑室系统或进入蛛网膜下腔,血块阻塞或血肿压迫脑脊液通道致脑积水. 4,椎管内肿瘤按部位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和硬膜外肿瘤.其脊髓造影表现如下表: 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阻塞程度部分常较完全可部分或完全阻塞端形状部分阻塞-对称分流典型杯口水平状或锯齿完全阻塞-正侧位有征状突然中断 "大杯口"征脊髓梭形膨大无移位受压健侧移位受压健侧移位蛛网膜下腔两侧变窄,外展肿瘤侧增宽, 两侧变窄,均健侧变窄向健侧移位瘤侧造影剂外缘与椎弓根两侧均<1.5mm 2.0mm 内缘间距 5,脑挫裂伤的CT表现: (1)损伤区边界不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低密度病灶, 可多发. (2)低密度区散在点片状出血(高密度),形态不规则,可融合成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纵裂,脑池脑沟密度增高. (4)占位及脑萎缩表现:挫裂伤范围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表现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重者出现脑疝.脑萎缩表现为脑沟,裂池增宽加深,脑室系统扩大. (5)合并脑内外血肿,颅骨骨折等. 6,脑脓肿CT表现A,脑炎阶段:边缘不清的低密度区及占位性病变征象. B,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平扫:边缘密度稍高,边界较清的低密度区,周围有脑水肿.增强:壁光滑均匀的环形强化,厚约5-6mm,可呈多房状. 7,听神经瘤CT 及MRI表现CT平扫可见内听道,内听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以内听道口为中心的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等密度占50-80%,可完全囊变.周围水肿轻.可引起桥小脑角池的闭塞和相邻脑池扩大.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 MRI无骨伪影干扰,可显示直径只有几个mm的微小听神经瘤.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变坏死信号特点与囊肿相似,合并出血时,T1WI及T2WI均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显示瘤体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增粗而明显强化听神经呈鼠尾状改变. 8,垂体大腺瘤(1)CT表现鞍内圆形或类圆形占位性改变;肿瘤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瘤鞍外生长:向上使鞍上池变形或封闭,向下突入蝶窦内,向鞍旁压迫海绵窦延伸至中颅窝,向后压迫脑干;肿瘤均匀强化;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室间孔受压脑积水. (2)垂体大腺瘤MRI表现MRI能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特点,对垂体大腺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更为清楚.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注入Gd-DTPA后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向鞍上生长时,可表现为葫芦状,雪人状或少漏样改变.向鞍旁生长可包绕颈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