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学术方向1.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农业市场经济理论、农业经济体制创新理论、农业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理论和农业政策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是应用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等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从促进农业经济理论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政策创新和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探索中国农业经济运行规律,为国家及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等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研究,又包括区域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运用农业现代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
3. 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产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链整合与管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微观层次的管理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具体要求,开展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为创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4. 农村财政金融本研究方向侧重于对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农业投资与保险、农村财政与财务等问题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包括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农村信贷制度建设、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大量社会实践活动,探讨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关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5. 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森林资源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环境管理、森林认证、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与政策创新等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结合各类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现代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生态建设、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为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6. 食物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及管理学基本理论在食物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等领域应用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包括食物市场与贸易、食物技术经济、食物物流与供应链、食物数量保障与质量安全四个方面。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结合我国食物经济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为降低食物经济运行成本、完善食物安全保障机制,提高食物经济运行效率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学术型硕士生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要求标准见学校规定。
实行学分制,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32学分,培养环节5学分)。
一般课程学习1年(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与论文相关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
硕士生应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取得相应学位。
四、培养方式农林经济管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方式如下:1.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硕士生导师、聘请的校外知名教授和专家。
由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后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读书(研究成果)报告3年内,硕士研究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做5次报告,即:一年级上学期做读书报告、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
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
(2学分)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
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10 标准学时。
(1学分)5.文体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五、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生骨干课(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信息见《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 1 1必选其一自然辩证法概论18 1 1第一外国语96 4 1、2硕士外语口语32 2 1、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32 2 2中级微观经济学32 2 1计量经济学32 2 1管理学专题32 2 1学术方向限修课程农业经济专题24 1.5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方向经典文献选读及研讨(seminar)24 1.5 2产权经济研究专题32 2 2农业现代化专题24 1.5 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区域经济学专题 32 2 2 区域发展学术方向发展经济学专题 24 1.5 1 农业产业经济专题 24 1.5 2 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学术方向 农业合作经济专题 24 1.5 1 博弈论专题 32 2 2 农村财政专题 24 1.5 1 农村财政金融 学术方向 农村金融专题 24 1.5 2 农村保险专题 32 2 2 林业经济专题 24 1.5 2 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学术方向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4 1.5 1 生态经济专题 32 2 2 食物营销与贸易专题 24 1.5 2 食物经济与管理 学术方向 食物质量安全管理322 2 食物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题 24 1.5 1 选修课程公共与基础选修课农业经济调查与论文写作241.52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24 1.5 2 专业 选修课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专业外语 16 1 2 农业经济法专题24 1.5 2 农业政策专题 24 1.5 1 农产品营销专题 24 1.5 1 资本运营专题 24 1.5 2 运筹学专题 24 1.5 2 新制度经济学 24 1.5 2 外国农业经济专题 24 1.5 2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专题 24 1.5 1 农产品贸易专题 24 1.5 2 西方自然科学史 24 1.5 2补本课程管理学宏观经济学 0 农业经济学 0 微观经济学 0 必修实践环节开题报告1 3 中期考核 1 3 研究生班讨论课2 5 社会实践16六.考核方法1.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60 篇相关学术论文(外文占30%以上),并根据综述内容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选题报告,并要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工作。
开题报告主要介绍项目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计划安排。
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1学分)3.中期考核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工作。
中期考核由二级学科组织。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
(1学分)4.外语水平考核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生要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具体要求如下:1.学位论文的选题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