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教学过程①学生的经验分析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氨和铵盐”是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氮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1.下列物质不与氨反应的是()A.H2SO4B.HCl气体C.NaOH D.H2O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条件下能稳定共存的是()A.NH3、O2、HCl B.N2、H2、HClC.CO2、NO、O2 D.H2S、O2、SO23.下列物质中可用来干燥NH3的是()A.浓H2SO4B.碱石灰C.P2O5D.无水CaCl2 4.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气体,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混合,完全反应后,容器压强降低最多的是()A.NH3和HCl B.N2和O2 C.H2S和SO2D.H2和CO2 5.下列气体易液化,遇挥发性酸时冒白烟,而且适宜作致冷剂的是()A. N2B. NH3C. NOD. NO26.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过量的NaHSO4和Ba(OH)2溶液:2H++SO42- +Ba2++2OH-= BaSO4↓+2H2O B.NH4HCO3和过量NaOH溶液相混合:HCO3-+OH-=CO32-+H2O C.NaHSO4溶液中滴加氨水:H++NH3·H2O=NH4++H2OD.用氨水吸收过量的SO2:NH3·H2O+SO2=NH4++HSO3-7.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 mol N2生成,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量是()A. 16 mol NH3B. 8 mol NH3C. 4 mol NH3D. 3 mol NH38.氨水呈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情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能电离出少量OH-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9.在1 L 1 mol·L-1的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之和为1 mol含有1 mol NH3分子 B. 含NH3和NH+4C. 含NH3·H2O 1 molD. 含NH3、NH3·H2O、NH+之和为1 mol410.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11.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 g·cm-3,5%氨水的密度为0.98 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等于15%B.大于15%C.小于15%D.无法估算和HCl都能用来作喷泉实验的气体,若在同温同压下用12.已知NH3和HCl气体,实验后二个烧瓶内溶液的关系等体积烧瓶各收集满NH3是(两烧瓶内充满溶液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 ()A.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B.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C.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同D.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相13.有一种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H4、NH3、H2、CO、CO2和HCl气体。
依次进行如下实验:①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气体总体积不变;②在通入澄清石灰水,气体体积变小但无浑浊现象;③剩余气体在空气中引燃,燃烧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色。
(1)根据实验①,可推断混合气体中没有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③,可推断混合气体中没有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混合气体中肯定有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_____(填“有”或“没有”)不能肯定或否定的气体。
若有,则是_________气体。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健康生活离不开化学学科的参与与引导。
“百味人生,多彩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以上案例尽管只是教学设计的“冰山一角”,但其辐射出的理念和价值可见一斑。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学生有义务宣传好普及好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时,教学需要把抽象的化学知识生活化,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上。
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化学科的“科学世界”,然后在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将生活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构建一堂堂活力四射的生态课堂。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课堂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关注生活实际的态度,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科价值,增强了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应注重从社会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出发,促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产生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和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学科概念和方法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察视角,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标准理念。
以史为鉴,激活课堂教学。
一部化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是科学家不畏强权和艰辛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历史;一部化学史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一部化学史更是一部展现科学家聪明才智的历史。
这种科学发现的历程知识对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启迪一般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灵感是很有帮助的。
课标分析:本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山东科学技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氨气及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再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查阅资料了解氨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氨的意义。
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故教学设计的理念就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根据本课知识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将鲁科版和人教版教材有效整合,注重将化学史实融入教学并发挥其育人功能,根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