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鉴赏第五讲:楚辞_渔父》

《文学作品鉴赏第五讲:楚辞_渔父》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 不妥协,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形象。他 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 的生活中的强者;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 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 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 白终生张本、铺垫。


比劳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 来说,渔父形象轻松自由,更 能投合文人的胃口。
六、文本风格分析


散句为主,兼备众体 以对话刻画人物
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山暮雪》为什么题名为“千山暮雪”,看完剧集让人产 生了这样的疑问。元好问词中写道:“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 谁去?”那是写那种高傲的禽类,当伴侣死去时,自己决不独活。剧集 大约是反其意用之吧。电视剧《千山暮雪》中的女主童雪,为了家人甘 愿委身于“莫禽兽”,受尽凌辱。她或许为了某些善良的目的,但是屈 辱的活着,就不能称之为高洁。而元好问词中对大雁的描写是多孤高啊! 我们都知道那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宁愿一死决 不负相守之约,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毫无疑问,童雪是不够高 洁的,而偏偏,她的名字又是“雪”! 人生可以这样那样的活着。 读到傅雷的一段文章,说到傅雷如一竿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 因莫须有的罪名待查,在屈辱的审查中,他和夫人毅然双双自缢而死。 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 “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 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 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 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 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他选择了决绝的离去!这 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也许最终不一定会判罪,但 宁可一死也不愿意屈辱的活,这种高傲,与那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大 雁何其相似!
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 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 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文章内涵分析
本文的这种“自设问答”在词
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楚辞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 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 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 放为?”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 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 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 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 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 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 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我们也可以屈曲的活着,隐忍的保全自己。如 文革中的钱钟书夫妇,敛起所有的光华,让自己 黯淡而苟且。面对那些必需要说的违心话,则选 择缄默;但如要说话,决不说假话,决不昧良心 说话。他们对话语的尊重也赢得了人们对他们的 敬重。 但是,偏偏有些人,对于那些违心之语甘之 如饴,这又是怎样一种“境界”?! 最爱的还是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冰天雪地 中,鸟兽绝迹。独坐的渔翁,他要的就是这样境 界,因为那冰雪世界正与他的冰雪心肠浑然一体, 高傲而孤独、忧伤而洁净。像一株月夜下的梅花, 幽独无绝。
司马迁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 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 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八、思考与讨论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
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 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 你更欣赏那一个,理由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人生的困境?
二、背景资料
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
下当无疑义。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 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二、背景资料
屈原与民间节日
返回首页

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屈 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两个 鲜明的形象,两种鲜明的人生 态度。

采取设为问答的方式,表现自 己矛盾的心态。
四、关于《渔父》的一些争论
一、关于作者的疑问: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将其归 入屈原的作品。 今人持不同看法。郭沫若认为 《渔父》可能是非常熟悉屈原 生活和屈原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二、背景资料
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
韵文,亦称“楚辞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所以 又称“骚体”。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 《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 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 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 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 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 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 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 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 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 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他的人生使命是 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 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 了庸常的“死节”观念 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 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 的荆棘之路。
文学鉴赏 第三讲
《楚辞· 渔父》
屈原
一、焦点问题:
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
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
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
二、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 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是楚国的同 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楚辞 ·渔父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 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三、文章内涵分析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 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 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 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 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 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 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 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 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 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二、关于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是实 录,还是虚构?

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 列传》,将之视作真实发生的 事情。 宋洪兴祖认为:“《卜居》、 《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 耳。”

五、渔父的文化内涵

渔父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 张中,包含了睿智和超脱。 没有世俗的纷扰,保有自己的 一份闲适的心情。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 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
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 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简介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 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