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题:1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材料题:1. 案例材料1:“票证经济”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燃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都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是票证的黄金时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八十年代人们购买紧俏商品的情景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行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退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
“票证经济”的结束预示着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问题:“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1)“票证经济”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证明,邓小平作出的改革决策是及时而正确的。
案例材料2:小岗村的生死契约改革的起点是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要求承包土地,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份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
小岗村的秘密契约引发的中国农村改革,其意极其深远。
思考:1、为什么农民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2、农村如果不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行不行?能不能解放生产力?案例点评: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自己经营承包的土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国民的粮食需求,解决一直供应紧缺的问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同时,发展乡镇企业等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
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问题:1.为什么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由于: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
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全面的改革。
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案例4:“鸡尾酒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来自中,俄,法,德,美,意的贵宾聚集一堂,纷纷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唯有美国人笑而不语.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为之称好。
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德国人取出威士忌,真可谓众彩纷呈,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
最后,大家把目光齐聚到美国人身上,只见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来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我们随时准备召开世界文明智慧博览会。
"请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要虚心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这样才能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因此。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论述题:1.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问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和严峻的社会局势,怎么办?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呢?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蓬勃发展。
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改革开放的国际背景20世纪中期以后最重要的考验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及其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提出了以往所没有的新课题;二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若干调整措施,创造了一些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同时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改革是因为: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2.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行动革命,是摧毁旧的社会基本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种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而改革它不需要经过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行动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改变不适应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制度,这种革命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所以改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其次,改革开放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改革开放的内容看,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
第二,从改革开放的目的来看,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所以必须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在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不可能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存在着使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第三,改革开放可以使社会主义在新的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3. 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