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学号:********名:***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翻译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
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
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
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
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
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
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
所以说才有“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说法。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灭亡时,末代皇帝崇祯吊死歪脖子树,陪葬的也只有一个老太监,跟南宋灭亡数十万人随之陪葬那可是天壤之别,因为那时候的明朝已经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之后我会讲述为什么说明为什么明朝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我对当今社会风气的看法)。
我自己的观点来说,尽管“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观点过于狭隘,只能是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中华儿女,华夏民族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古今历史,四大古文明也只剩下中华文明,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千年文明,虽然路途坎坷,终究是挺了过来,这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无法抹去的事实,汉族在中华五十六民族里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的疆域来说,都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的,我们怎么能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了呢?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人们都是这么看待的,我认为这显然是非常不妥的。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尽管这个命题争议很大,但从我下面的自己的拙见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并无不可取之处,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
崖山战毕,弱宋有数十万人陪八岁小皇帝赵昺一起殉国,你可能不曾知道南宋是抗击蒙古铁骑最久的国家,没有之一,襄阳保卫战到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
崖山之战,南宋虽然输得彻彻底底,但输得这样的有气节,输得这样的悲壮,南宋儿女们,面对外族入侵、压迫,拼死抵抗,虽死犹荣,在我看来,这样的精神,就是现在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不曾丢弃过,我们从来没有丧失过。
回归正题,对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还不如说是崖山之后再也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几点,可以证明这句话说的有可取之处:一是南宋灭亡之后,虽然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所灭,可是当时的明朝,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思想和言论自由严格被限制,而且明朝腐败,加上明末内忧外患,内部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满清政权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就差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灭亡大明朝的根本原因,而后才是满清入关,反观宋朝农民起义屈指可数,成不了规模,还有就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一个老太监陪葬,可想而知宋明两朝的差别。
到了清朝我就更不想提了,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这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到了中华民国,重新开放言论,解放人民思想,努力恢复传统文化,不失为开明之举,我认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是中华民族精神从元、明、清的没落,到那时那刻的觉醒,八年抗战,多少中华儿女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生存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年抗战不就是我们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的祖先为了中华而战,为了民资大义而战,时至今日想起全国各族人民,上到最高领袖,下到妇孺老人,为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而战,便觉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八年抗战,觉醒的不正是我们的南宋崖山灭亡后的民族精神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日本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段,崖山之前被日本称为“上国”中华,而崖山之后日本不再承认中华这个国家了,改成支那,支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蛮夷的代称,因为日本认为崖山之战,有气节的中国都已死去,剩下的只不过是俘虏、逃兵和懦夫,配不上中华这个称号。
第二个可取之处在于,崖山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我用了“严重”两词,这也是我今天想主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话题的立足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精神在抗日战争之后彻底觉醒并延续至今,我表示非常的赞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便是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现场的人们高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那是我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第二个例子便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北京最近严重雾霾,而就在周一,天安门升国旗仪式上,仍然有很多人来观看。
但是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依旧没有被大众所认可,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明朝、清朝说起,然后再扩展到当今社会。
在我看来,尽管明朝不如宋朝,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事迹说明明朝在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上的造诣。
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为例,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
”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
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
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
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
可惜到了清朝,我是真的找不出一丁点能够说服我这个王朝的可取之处。
相反,以下我引用的论据真真切切的说明了,我们头脑里的康乾盛世、四库全书又是什么卑鄙的谎言(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
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
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
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
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
“支那”一词应运而生。
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直到今天,在当今的21世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人最喜欢搞的事情就是借鉴、学习,融合,可曾想他们到底搞懂了什么叫做文化融合,什么又叫做TMD文化阉割。
假如有一天,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
在我的印象里,当今穿汉服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作秀,那就是什么某某地方的宣传噱头,反观日本,在日本大街小巷随时随地有穿和服的男女,不得不说日本这个民族有超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继承发扬的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