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答案

(完整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答案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答案一、材料中心话题:对于人生三种境界理解与看法。

材料内容:第一是“骆驼”的阶段,千辛万苦地努力去满足社会对人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在这个阶段挣扎;第二是“狮子”的阶段,即“要到自己想要”,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憧憬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誉和更高的个人价值。

第三阶段,“婴儿阶段”,即回归本性,这一阶段的人更多的是想去实现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含义:1、从骆驼角度:人生初级境界像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服从别人的指令、没有自我;比如装得谦卑是为了隐藏;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取得进步时受到各种诱惑;为了真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去提升高贵的灵魂等等。

2、从狮子角度:人生中级境界像狮子。

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选择与限制;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不要怕失败等等。

3、从婴儿角度:人生高级境界像婴儿。

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人们需要对自己生命进行的肯定;这个世界是自己的等等。

4、从综合的角度:①重新出发;②珍惜当下;③传承与发展;④纯真的力量等等。

二、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

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

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

“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

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从“求道”的角度立意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 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 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5. 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从“做事”的角度立意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从“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2.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3.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三、1.审材料。

作文材料很简单,却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述说“独生”年代的特点:独立、独处、独行、独享……;后一部分强调“独生”的“独特之处”,是说“独生”子女都有其特别的东西,审题时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辨,这也是作文立意的重心所在,考生在确定立意时可就“独立、独处、独行、独享……”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来考虑。

2.审要求。

要求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请以“生于‘独生’年代”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标题作文。

标题只是规定了作文的取材范围,并没有明确立意(主旨),这就给考生以广阔的思辨空间。

第二部分: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表议论。

这是提示考生可以选择的作文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第三部分是常规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三、立意参考:1.自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便生于一个“独生”的年代,在这个缺少了许多兄弟姐妹的年代,我们更需要学会独立。

独立需要勇气;独立也需要目的;独立更需要行动。

2.在我看来,“独生”是利弊共存的。

生于“独生”年代虽然能带给人利益,但相对的是人失去的东西更多。

生于“独生”时代的人,往往只能独行独处。

往往生于“独生”年代的人因为从小的独行独处,便很早学会独立。

生于“独生”年代的人或许会因为自己的我行我素单独行动而缺乏团队意识。

3.生于“独生”年代,一个人的世界,生活不精彩。

生于“独生”年代,一个人独处,生活不精彩。

生于“独生”年代,一个人独行,生活不精彩。

生于“独生”年代,一个人独享,生活不精彩。

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别人交流,学会与别人相处,让生活因有朋友相伴而精彩。

4.有人独处、独行、独立,有人依赖、懒惰,正好相反。

生于“独生”年代,造成能力不相似的两类人。

生于“独生”年代,有的人学会独立。

生于“独生”年代有的人却十分依赖家人无法独立生活。

5.生于“独生”年代,必须学会独立自强彰显个性……生于“独生”年代,每个人都想要彰显个性。

6.当下社会,独生子女问题日益严峻,有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在家中无人相伴,从而在外误交损友;也有家庭条件优越,从小万千宠爱集一身,长大以后却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生于“独生”年代,使人狂妄。

(我爸是李刚)生于“独生”年代,使人虚荣。

(郭美美)生于“独生”年代,使人懂事。

7.生于“独生”年代能培养我们的优点。

生于“独生”年代能激励我们走向成功。

生于“独生”年代让我们更加快乐。

8.我们无法决定生于什么年代,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得到生活的真谛。

生于“独生”年代,我们要独立。

生于“独生”年代,我们不能独享。

9.生于“独生”年代的我们需要拥有更优秀的品格。

四、本材料主要围绕该不该出国留学问题议论,所以必须扣住出国留学或不出国留学的意义来展开议论,主要落实在在“具备什么条件的情况下去留学;为什么留学;如何留学才能利大于弊”。

大致可分为以下立意角度:1、从赵佳父亲角度:①留学不可盲目跟风②面对留学热要理性谨慎③留学不一定好,要依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2、从赵佳角度:①缺乏明确追求目标的留学弊大于利②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只会让留学害了自己③盲目留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3、从赵佳母亲角度:①留学能开阔视野②留学能增长见识③走出去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五、材料展示了著名作家麦家对人生的解读,指出面对人生际遇应持的态度:看远,看细,看透,看淡与笑看人生等等。

面对人生,有时候,我们要用望远镜,看远方,看到前路的希望;有时候,我们要用显微镜,用苛刻的眼光去发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用放大镜,把人生世事都看清楚透彻了,会觉得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有时候,我们要用太阳镜,对功名利禄,保持一种淡然心态;有时候,我们要用哈哈镜,面对厄运困苦,一笑而过……考生可从五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来立意,也可以选取几个方面来写,也可以写我们许多人往往拿错了眼镜,该拿太阳镜时拿了显微镜,该拿望远镜时拿了放大镜,所以经常把事情办糟糕,从而提出关键是要选对眼镜。

六、【思路导引】(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卖缸人之所以大步往前走,是因为他明白再看多少眼也无法变成完整的缸。

这就启示我们:当出现了失误(损失)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失误(损失)上,只会对自己伤害,而无益于事情的改变;放弃对“缸”的眷恋与惋惜,继续赶路才是聪明之举;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补偿的时候。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卖缸人的态度就一定对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正因为害怕检讨自己的失误,害怕反思而失去了得到教训的机会,以至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条路上跌倒吗?这就启示我们一旦出现了失误或者说错误,首先应当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看”一眼,反思检讨,才能走得更好更稳。

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辩证立意:把正反两方面的立意结合起来思考。

既要有卖缸人的果敢,又要听从路人的忠告反思检讨,该走就走,该“停下来看”就看。

这有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构思举例】一、从肯定“卖缸人”的角度立意:对于已经破裂的无法还原的事物、生活中的失误缺憾,一味留恋,止步不前,是不明智的。

大胆往前走,才是聪明之举。

二、从否定“卖缸人”的角度:一旦出现了失误损失,首先必须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看一看,以避免犯更多的错或者付出更多无谓的浪费。

“停下来看”有时需要比“不回头地走”更大的勇气与承受力,有时甚至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三、从自身经历的角度谈自己因对“过去的事物恋恋不忘,以致无心前程,无法发现前面路上的美好”,从而得出要敢于放下过去的那些“摔破了的缸”;也可写自己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失误,总如卖缸人一样逃避,结果是摔得更惨,得出要直面失误,勇于反思的哲理。

七、(一)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角度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

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

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7)别人只是观众;(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