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台灯光设计

舞台灯光设计

1.面光根据剧场舞台的规模,有设一道面光,二道面光,甚至三道面光的。

面光灯的配置应根据远近距离的不同,配置不同集距的聚光灯、成像灯、其功率应在2KW以上。

第一道面光离台口较近,也可以加配一些2KW的罗纹灯、回光灯。

一道面光及二道面光上在左、中、右位置应加配置焦距适合的,功率适合的追光灯具,可以由追光人员自行单独控制其明亮度及换色等。

2.耳光在台口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根据剧场舞台的规模,每侧耳光可设一道或二道,配置灯具,以聚光灯为主,可以少量配置成像灯、罗纹灯、因为耳光*观众厅侧墙很近,使用罗纹灯时,漫射光常常将近处墙壁照得很亮,影响一些场景的气氛,所以宜少用为佳。

左右每道耳光中应各设置追光灯一套供追光人员任意控制作用。

3.脚光一般在台口外*乐池边,设脚光糟,内置四色散光条灯,分色控制,其长度略小于台口宽度。

4.远距离追光室,一般在观众厅后侧左右各设一间,内配置气体放电灯如氙灯,一切控制由追光人员操作,如不能设专用追光室,则往往在楼座左右两侧后区设追光灯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5.包厢(楼座)光,则根据剧场情况可以在包厢(楼座)左、中、右处,设置灯位配置聚光灯若干个,如条件不许可,也可以不设。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台口内一般分假台口侧片(左右柱光)、假台口上片(一顶吊桥)、二顶、三顶、四顶、五顶、天排、地排、左右流动、左右侧光(左右吊笼),一道吊笼、二道吊笼、三道吊笼、四道吊笼、五道吊笼等,根据舞台规模大小,有些设施就少些,例如顶光就要根据舞台深浅,景区分布来确定几道合适。

左右侧光(吊笼),也要根据舞台大小,甚至投资多少来考虑设置与否。

有的舞台在天幕后还有后舞台或反投光的要求,这也要根据舞台规模、投资、和主要演出何种剧目来考虑,如有这种可能则灯具的配置当然也应加以计划,以便配套使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1.假台口侧片(左右柱光)配置聚光灯、罗纹灯、追光灯,少量的成像灯,除特殊外,一般左右对称。

2.假台口上片(一项吊桥)配置散光条灯、聚光灯、罗纹灯、成像灯、及追光灯。

3.二顶光配置散光条灯、聚光灯、罗纹灯、筒灯。

4.三顶光配置散光条灯、聚光灯、罗纹灯、回光灯、筒灯5.四顶光配置散光条灯、聚光灯、罗纹灯、回光灯、筒灯6.五顶光配置散光条灯、聚光灯、罗纹灯、回光灯、筒灯7.天排配置天排灯。

8.地排配置地排灯。

9.流动配置流动用灯架、聚光灯、罗纹灯、平光灯等。

10.左右侧光(灯光吊笼)配置聚光灯、罗纹灯、成像灯、回光灯。

有的剧场舞台顶光不配置散光条灯,而改用成排的碘钨散光灯使用。

配置灯具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变化的,但应考虑各种灯具的性能。

使它充分发挥其功能为我所用,做到尽善尽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舞台灯光的构成要点一、演出空间构成特点建筑,雕塑,绘画是把时间,空间在平面或立体中保持相对永恒的艺术。

演出艺术作为综合时间和空间艺术需要一个维持观演关系的空间--剧场或演出场所。

舞台美术家在超越时空的演出中共同构成具有声、光、色、形等多维因素的视觉和听觉的创意空间,并随着时间,以及情节、场景的转换而延续发展。

不论是戏剧情节的转折还是戏曲歌舞的表演,与此同时,演出灯光在观众视觉中或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光的明暗效果变化、形体空间的变化或以灯光设备本身具备的功能造成各种视觉表现效果。

以塑造形象、渲染色彩、变化节奏等方式参怀演出并形成有视觉语汇的特舞台演出空间气氛,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构成情景、演员、观众相互影响的与舞台演出内容吻合的特定空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1、演出空间1 )舞台根据演出场景的特点以及剧场演播室等演出环境中发现可以利用客观条件进行灯光设计。

2)剧场、演播厅等演出空间的状况*空间环境:调查了解剧场,测量绘制或索取演出环境空间的平面图、剖面图资料,剧场台口的高度、宽度、舞台深度的数据和比例尺单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设备状况:吊杆的数量长度、排列间距、顺序编号、平面位置等。

*用电负荷:主干线额定负载容量、支线回路的额定负载容量等。

2、研读剧本及创意构思剧本是进行灯光设备,创作构想的依据,其中可以了掘与创作相关的表现空间加以提炼加工。

1)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点、情节变化、矛盾冲突、设想所需的环境。

2)对时代、时间、季节、场景环境、光源方向以及色彩等方面的描述进行设想和定位。

3)确定与相适应的演出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

思考用何种灯具可以创造与剧情相吻合的舞台视觉效果。

4)剧本提示的场景、舞台装置。

3、时间与空间转换的表现1)天候:日出日落、黄昏至夜晚、夜晚至黎明、季节变化、月夜星空、地点与地域的变化等。

2)地域空间、心理空间、场景空间、虚拟空间、局部和整体空间的转换等。

4、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造形构想对于每个形体表面视觉效果的制作加工和组合以及前景空间、中景空间、后景空间的平面构图表现应用。

上、中、下部空间的里面组织安排以及实现的方法预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如:逆光位置的设定:水平方向、垂直角度、位置高度、灯具数量等。

5、局部与整体的画面构图控制灯光和色彩和照明区域。

以面积大小、形状、数量来表现舞台视觉画面的构图。

6表现形式选择根据创作的整体风格确定恰当的表现表式。

过去现在将来连想幻觉梦境回忆憧憬感觉印象抽象与写实等。

7、在有限空间中表现无限空间在演出中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巨大的空间效果变化。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表现:特定的舞台空间与特殊的舞台表现形式话外音:对白:独白等。

对实际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拓展,或进行夸大或进行缩小的描绘。

对剧中人物角色心理空间的描写和表现。

8、灯光变化的方式1)以情节变化是空间变化的契机。

2)以台词确定的灯光变化契机。

3)以动作确定的灯光变化契机。

4)以音乐或音响效果确定的灯光变化契机。

5)以时间确定的灯光变化契机。

9、不同风格流派的空间处理古典、浪漫、自然、现实、象征、立体、未来、构成、表现、超现实与音乐、音响效果相关的时空转换:曲调、旋律、节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冯德仲一一1982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曾先后数次赴日本研修、访问、进行学术交流,还多次参与中日两国的舞台电视演出协作工作,回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现担任该专业教研室主任。

文档收集自网络, 仅用于个人学习二、空间表现手段1、对灯光器材设备的特点性能的调研*泛光灯:天地排灯、脚光灯、顶排泛光灯等。

*聚光灯:凸透镜聚灯、柔光聚光灯。

*无透镜聚光灯:回光灯、PART及封闭灯泡。

包括:平行、集光型、柔光型、散光型等。

*成像聚光灯:造形灯以及成像插片、追光灯。

*幻灯效果灯具:水波纹幻灯、跑云幻灯、PANI幻灯及其它效果灯具等。

*电脑灯:灯体旋转形式、镜面运动形式、集换色、成像造形、运动变化为一体的照明灯具。

*特殊投映灯具:效果器材、换色器、烟雾器、数字电脑投映设备等。

*操作控制系统:可控硅调光器及调光操作台各部分功能。

*彩色灯光滤色片:各种滤色,色温,减光,反光片,柔光片等。

*演示激光:以各色低功率激光发生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对画面的扫描。

*辅助效果器材:烟雾发生器及排风、送风装置。

下雪发生装置、肥皂泡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烟雾、液氮、炒烟、纸花炮、干冰等。

2、灯光与被照明物体材料材质特点的研究运用表现材质--反射漫反射透光半透不透软硬柔吸收反射规律。

材料--纺织材料--棉布绸缎丝绒麻布纱布。

金属材料--金银铜铁铝合金不锈钢。

自然材料--木石土砖植物合成材料--尼龙塑料发泡材料PVC板材。

烟雾材料--乙二醇烟雾油性滞留型烟雾干冰低层烟雾炒烟液氮表现效果--正投、反投、平面、立体、浮雕、肌理、点、线、面、层次、透空、光晕剪影、半剪影等。

表现特点--网状、绳状、条屏、柱石、纱幕、条屏、框架、灯箱等。

3、布光造型的研究及基本概念:感受与表现A布光基础--静态人物布光的研究布光四要素1)主光:以主题和视点需要确定主光方向,主光强于其它光,使用聚光灯等硬光照明。

2)辅助光:是对主光的辅助和补充,起修饰作用。

以软光灯照明模拟自然环境的反射光。

3)逆光:在主光基础上加光。

可强于主光,也可低于主光而强于辅助光,起装饰造型作用。

4)光比:型体对各方受光的明暗比例。

可根据创作需求作光比调整,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布光角度研究:90/120/180/270度等。

B投光实验投射位置受光效果视觉印象剧场照明设备1)正前上方--安定自然感面光2)前斜上方--立体有生气耳光3)正前水平--平淡表情淡化平射追光4)正前下方--异常不安感脚光及低角度投光5)正上方向--形象失真无表情顶排光及顶部投光6)正侧上方--对比强烈阴阳脸侧天桥及顶侧投光7)正侧水平--强硬冷酷感侧流动灯及平侧光8)正后上方--轮廓鲜明装饰感顶排逆光及顶逆光4、体验观察生活a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日光、月光、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环境影响b观察生活-光与人物情景-日光:顺光、逆光、侧光、半侧等效果表现c、应用-确定主题内容的布光练习:人物画面的布光练习。

相关因素-明暗强弱色彩色调光影光质媒体运动语汇视觉效果-空间区域变化节奏时空转换表现形式环境处理设计组合舞台布光-小剧场大剧场伸出式舞台三面舞台四面舞台布光剧场投光实验5、剧场布光实验:包括剧场照明设备、投射位置、照明效果、视觉印象TEST-1泛光排灯:舞台整体均匀的照明,画景幕的照明,效果分散而匀称'TEST-2脚光地排:模拟自然地面反射光,近距离描写演员,但天幕乱影较TEST-3泛光排灯与脚光地排:演区,天幕得到均匀照明,清描淡写,立体感不足。

TEST-4天排灯:均匀渲染天幕的上关部及色彩变化。

TEST-5地排灯:天幕下部的明暗色彩变化:日出日落时的剪影效果描写等。

TEST-6天地排灯:上下部同一色光时,可获均匀背景照明。

可表现昼夜朝幕等场景。

TEST-7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光:消除了杂影,高调淡化效果,人物的主次关系不分明。

TEST-8泛排灯:自舞台上方投射,被投形象表现突出,色光效果更为艳丽。

TEST-9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顶排灯:观众视线更为集中,人物造型光不足。

TEST-10舞台流动灯:可增强人物景物的立体感,但台面常出现影子。

TEST-11面光照明:自观众席上方约450角投向舞台,模拟自然光效果。

TEST-12耳光照明:自舞台前两侧投出,增强演员的立体感效果。

TEST-13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面光+ 耳光:在获得充足的亮度时要注意色调关系。

TEST-14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顶排、流动、面光、耳光:通常采用较多的照明方式。

比较周全的方位的投光,根据演出实际需要,通过调光手段,从而获得理想的立体空间效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TEST-15追光:通常设置于观众席后方或所需位置时局部空间照明,如人物半、全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