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三 微地形设计与植物空间营造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三 微地形设计与植物空间营造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鞍部—两山头间低洼部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5)微地形改造。原地形是山体的,需要对微地形进行改造, 如图1-3-13所示。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哪里是填 土区,哪里是挖土区,如图1-3-14所示。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二、微地形的功能
1.空间造景功能 微地形能够组织园林空间,与园路铺装结合,辅之合
理的植物配置,可以起到引导游客视线和控制游览速度的 作用。微地形能构成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和林缘线,有助于 各种园林设计手法的实现,如障景、夹景或漏景等。通过 微地形的变化,可增加人们对周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塑 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效果。微地形的空间造景功能如图1-3-2 所示。
就应该设置台阶。
(4)坡形与等高线。等高线距离从外到内变窄,山坡的形
状较为不美观,如图1-3-12(a)所示;等高线距离从外到内变
宽,山坡的形状优美,如图1-3-12(b)所示。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2.美学功能 恰当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增加景观层次,增强艺术视
觉效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绿地量。将平地设计 为起伏的微地形后,树木种植量能增加30%。微地形堆坡 的高度与场地特点相关联,如地库顶板堆坡一般不超过1.5 m,而大面积的宽阔场地则可设计为高堆坡,运用架空材 料形成高于10 m的变化坡形,通过起伏连绵的微地形,形 成前景与后景的关联,增加纵深感。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疏林草地中利用微地形做出小山丘,在保留其舒适性 与参与性的同时,增加了场地的空间感,适当对视线进行 遮挡,增加了景观的深度。
微地形的坡度与场地面积相关,面积较大的地块可以 自然山脉的形态为模板,设计成起伏的草地或疏林地,展 现自然景观;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微地形分为自然式微地形和人工式微地形,如图1-3-19(a) 所示。两者在平面和立面图上的表达各有不同,如图1-3-19(b)、 (c)所示。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6)等高线好坏的判断。好的等高线是较圆滑的曲线,差的 等高线过于急转和弯扭,如图1-3-15所示。等高线需平滑过渡,相 反则不美观,如图1-3-16所示。
(7)灌木拼种效果对微地形的要求。如图1-3-17所示,自然 型小灌木及丛生植物拼种时,要求适当抬高中间区域的地势,种植 时将植物向外倾斜,拼成一大丛,然后再修剪。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教师点评与知识点拓展
教师针对学生在抄绘微地形设计图及模型制作中遇到的 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释疑,并对大部分学生在作业中会出现 的错误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课前学习任务单
1.学习任务 微地形植物配置案例收集。 2.任务要求 请以小组为单位(5~6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的 方式收集微地形植物配置的相关案例,尝试总结微地形植物 配置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调查报告,以PPT形式准备课堂汇 报。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3.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小组PPT汇报及组间互评—课堂新知识讲解—课堂实 训—教师点评与知识点拓展 4.学习困惑记录
请根据表1-3-1为其他小组打分,教师汇总分数后计 算各组平均分并登记为平时成绩。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面积较小的地块,可以设计为坡度较大的微地形,增 加景观空间层次,如玛莎•施瓦茨设计的美国明尼阿波利 斯联邦法院广场,采用土丘形式建造微地形景观,抽象 隐喻了一万年前冰川消退后的景象。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3.生态功能
园林微地形的塑造能够提供干、湿、水中或阴、阳、缓 陡坡等多样的环境,对改善小环境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微 地形通过高低变化来改善园林绿地各个区域的光照条件,由 于地形的改变,形成了相对的阳坡和阴坡,满足了多种植物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需要,为植物造景物种多样性提供 了必要条件。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课堂实训
(1)抄绘某项目绿地微地形设计图(见图1-3-18),等 高线之间的距离为0.3 m。
(2)按照设计图制作等高线区域的模型,分析该微地形 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四、微地形设计在图纸中的常见问题
(1)微地形有增强地面排水的作用,但如果设计不当, 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即窝水现象(见图1-3-9),影响植 物的正常生长。
(2)园路穿过微地形时(见图1-3-10),微地形可以 起到调节游人步伐、缓解疲劳的作用,但必须要注意道路的 坡度问题。在较大地形的道路两侧应注意挡土墙的设置与遮 挡,如武汉黄鹤楼公园(见图1-3-11)。
课堂新知识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微地形是重点考虑因素,应注意地形的 坡度和坡向等。
(1)坡度范围为0%~3%的微地形,一般用于人们集散活 动、休息场所,如公园中的平坦草坪景观。背后的树林为宽阔 基面做了垂直形态上的景观,同时也起到了背景衬托作用。此 坡度范围内的植物需要较多土壤深度,一般而言,为增加视觉 体验,常增加体量大的植物形态或土丘。
课堂新知识 一、微地形的概念
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模拟大地形态的起伏, 并将其微缩得到的地形,包括土丘、台地、斜坡等;与大地 形相比,它的特点是起伏变化不大,尺度更怡人。由于微地 形在园林景观中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高,能大幅度提高植物 种植的层次感与变化感,因而在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广场 公园及居住区绿化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3.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小组PPT汇报及组间互评—课堂新知识讲解—课堂实 训—教师点评与知识点拓展 4.学习困惑记录
请根据表1-3-2为其他小组打分,教师汇总分数后计 算各组平均分并登记为平时成绩。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学习任务二 在微地形中进行植物配置
一、自然式微地形
设计时,设计师要了解微地形各个区域的光线环境(见图13-20)和通风情况,根据不同的微地形环境进行搭配设计。坡 度较大的区域,南坡和北坡适合种植的植物往往不一样,如九寨 沟的南北坡植物景观设计的区别(见图1-3-21)。如图1-3-22 中的位置A,夏、冬季通风均良好,光线充足;位置B,夏季通 风良好,冬季有点不通风,光线充足;位置C,冬季通风良好, 夏季通风不好,常处于半阴环境中。坡度较小的区域,可以利用 植被强化地貌,如图1-3-23 所示。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好的微地形设计能在小区域形成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 境,如在冬季季风风向上设计凸起地形,使风转向和削 弱强度;在夏季季风风向预留开阔平坦地形,纳入清凉 夏季风,如图1-3-3所示。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同时,微地形的塑造也提高了绿地蓄水能力及防 风、防灾、自然排水、防止积涝等方面的功能。建立 一套与雨水收集系统相适应的微地形系统也是海绵城 市建设的要求。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三、微地形的图纸表达
微地形在园林图纸中与地形一样,用等高线(具体是指 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进行表达,如图1-3-4 所示。设计师应做到看到平面图能想象到立面的样子,这需 要多看多练,可参照图1-3-5进行等高线读图训练。在平面 图纸中,凹地形与凸地形形状相仿,可通过等高线高程辨别, 如图1-3-6所示。
4.辅助功能
微地形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研究表明,在一块面 积为5 m 2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 起伏的微地形后,增大了绿地地表面积,树木的种植量 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了30%;增加的表面积可以 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间,使树木更容易长大。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学习任务一 抄绘园林微地形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解读山地基址的地形能帮助设计师打好微地形设计的基 础。如图1-3-7所示的两图地形面积都相同、形状都相似, 但图1-3-7(a)所示的地形结构表明其设计要素应该顺应脊 地的走向,以线形布局;图1-3-7(b)所示的地形只允许各 要素呈放射性和多向性布局。只有读懂地形,才能进行道路 和植物布局。一般而言,山脊的脊线和脊线的终点都是很好 的观景点,应着重从这些关键点进行植物分析,如图1-3-8 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