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级期末考卷C (附答案)(1)

12级期末考卷C (附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看见”、“听到”、“想像”、“思考”是(A)。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个性特征 D.能力倾向2.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D)。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3.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D)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家庭教育 C.文化环境 D.生理成熟4.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A)。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5.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B)A.转折期B.关键期C.危机期D.过渡期6.一般来说,新生儿期属于(A)。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7.幼儿可以边唱歌边做动作,或者边搭积木边聊天,这种现象属于(D)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8.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像9.“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B)。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10.梦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属于想像的一种,是(D)。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有意想像 D.无意想像11.由于(C)的作用,幼儿虽然知道想像与现实不符,仍迷恋于想像的过程。

A.动机 B.需要 C.情绪 D.记忆12.幼儿在想像中常常表露出个人的愿望。

例如,大班幼儿莉莉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

”这是一种(C)。

A.经验性想像 B.情境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13.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A)。

A.直接判断 B.间接判断 C.形式判断 D.客观判断14.下列各项表述,(B)不表现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

A.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并意识到自己发音弱B.能比较稳定性地、正确地叫爸爸C.评价他人的发音,追求自己发音准确D.意识到同音字有不同意义15.幼儿坚持性发展发生质变的年龄是(B)。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16.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是(C)。

A.反射的建B.无条件反射的消退C.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D.儿童能够抬头17.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包括(B)。

A.肢体语言 B.思维活动 C.面部表情 D.言语表情18.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B)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19.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B.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C.需要一旦产生,就转化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D.需要必须有诱因条件才能转化为动机20.“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D)。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方面的 D.依从性的二.填空题(每空1分)1.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2.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3.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是由那些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引起的。

4.想像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意志包括三个基本特征:_明确的目的_、意志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1.动机:是指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2.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1.简要说说幼儿想像发展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在幼儿想像发展中,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想像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这种混淆想像和现实的情况,常被成人误认为孩子在说谎,事实上,这是幼儿想像特点的表现。

应对措施:由于孩子想像的特点加上孩子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概念掌握不好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也会出现类似“说谎”的情况。

例如:准备去做的事情,他却说成了昨天我已经去……(做过了)。

成人在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后,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想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想像的发展。

2.简述幼儿期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

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情绪?(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

因此,要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2)成人的情绪自控。

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

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和吝惜爱;教师应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和态度。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可以使用转移法、冷却法和消退法。

(5)教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可以使用反思法、自我说服法和想像法。

4.简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①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③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五.论述题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

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

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

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

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

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

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另一问题是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

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

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

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而且还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

对此,教师要慎审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

六.案例分析题幼儿园小班上计算课,作业内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2”。

老师讲完后,带小朋友一起练习。

老师问一个小朋友:“你数一数,你长了几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长了3只。

”年轻老师一时生气,就说“长了四只呢。

”那小朋友也跟着说:“长了四只呢。

”老师说:“长了5只。

”那小朋友又说:“长了5只。

”老师气得直跺脚,大声说:“长了8只。

”小朋友也跟着猛一跺脚说:“长了8只。

”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小朋友还以为对了,也咧开嘴天真地笑了。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答案要点】(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好模仿的性格特点。

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

幼儿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2)教师做法对吗?请做简要分析。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首先,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

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和其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

②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

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

③幼儿的好模仿也和其自信心不足有关。

其次,利用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获得良好的成效。

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

同时也说明,老师决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榜样,不能说反话,否则将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

培养幼儿的认知分化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将会使幼儿形成善于学习正确榜样而不去模仿不良行为的性格特点和习惯。

否则,其性格将会向受暗示性强和缺乏自信心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