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隐性采访中“度”的问题开题报告
论隐性采访中“度”的问题开题报告
(2)本课题研究意义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形式,以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界大行其道。然而,隐性采访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记者能采集到必要的新闻信息,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另一方面,它对每个信息传播环节的主体都难以避免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隐性采访中要做到有意识的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回到隐性采访的现状中,提炼并分析出隐性采访的优点,最重要是把握好采访的“度”,“对症下药”,才能从中找出最适当的趋利避害的方法。
5.已查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参考文献
杨秀国《新闻采访学通论》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
周明涛:《谈电视隐性采访》
刘月雷:《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新闻知识》
徐迅:《隐性采访的“三公原则”及其运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系或专业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负责人:
年月日
在中国,较早采用隐性采访的记者是范长江,范长江的长篇通讯《西蒙行》,是1936年秋,范长江担任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其间,通过秘密采访考察西北地区写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隐性采访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新闻工作中,尤其是涉及到批评性和揭露性的新闻报道中。
1992年7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根据群众举报对河北无极县假药市场进行了暗访,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隐性采访。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890年,当时的纽约《世界报》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化名内利•布莱,假扮成一名精神病人住进精神病院,亲身体验精神病人受到的待遇,成功调查之后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写下了三篇报道,她被视为隐性采访的最初实践者之一,也因此成为美国新闻界历史性的人物。
(2)国内研究现状
湖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隐性采访中“度”的问题
姓名学号2009221102210529
专业年级2009级新闻学
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12月16日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隐性采访在各国得到新闻界的认可,而且被越来越频繁的使用,是因为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可以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打击不法行为,隐性采访才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新闻界的亲睐。从现实出发,隐性采访具有采访效果的真实性、采访内容的揭露性、对公开采访进行补充等。
1993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对北京街头出售假发票现象进行暗访,隐蔽使用录音机获得成功,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奖三等奖。
1995年4月,《焦点访谈》开播一周年之际播出的特别节目《在路上》,通过隐性采访的方式,报道了道路乱收费的现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到如今,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电视栏目以及各类报纸中,通过隐性采访的方式报道的轰动性节目不胜枚举。这些节目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对打击犯罪、弘扬正气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极大的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进度计划:1、搜集与阅读整理材料阶段:2012.06.15——2012.11.01
2、撰写开题报告阶段:2012.11.01——2012.12.20
3、撰写成文阶段:2012.12.22——2012.03.30
4、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2.03.31——2012.05.
5、论文评阅答辩阶段:2012.05——2012.06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隐性采访的类型
旁观式介入式
2、隐性采访的作用
3、隐性采访中的侵权问题
(1)、侵犯隐私权(2)、侵犯肖像权(3)、侵犯人格尊严
4、隐性采访是权力还权利?
5、如何平衡隐性采访中的冲突
6、隐性采访的道德约束
7、隐性采访误区
8、央视《新闻调查》浙江电视台《目击》度的把握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