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敲除2

基因敲除2



PCR法
PCR方法可以用来筛选基因打靶操作中的阳性克隆。
选择性地扩增发生同源重组的 DNA片段。先在靶载体 中插入neor基因使其突变,然后合成两个引物,它们分别 位于外源靶载体和与靶载体相接处的内源非同源序列上。 将G-418 抗性细胞克隆分别进行PCR。发生同源重组时, 由于两个引物分别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同时扩增,结果是 DNA片段的拷贝数以指数式增加,得到已知长度DNA双链 片段。与之相反,在随机整合中,由于只有一个引物且为 单方向,所以扩增的片段拷贝数呈线性比例,片段为单链, 长度不定。
正相选择法
在基因敲除载体的目的片段中插入启动子缺失的正向选 择基因neor ,目的基因片段也不包含该基因的启动序列,再 嵌合入打靶载体中与靶位点同源的序列内,将打靶载体转染 进靶细胞,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打靶载体不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将随传代而丢失; 随机整合,由于neor基因缺失了其自身的启动子和起始码,整 合位点周围亦无启动子,使neor基因的表达受阻; 虽是随机整合,但其整合位点侧翼序列在其它基因的启动子 能启动neor基因的表达; 外源打靶载体与靶位点发生了同源重组,则neor基因可借助靶 基因自然存在的其和起始密码的作用而呈现表达活性。 用G418筛选,则抗性细胞中将只包含③④,根据基因组DNA 酶切图谱的不一致,用Southern印迹杂交可检测出同源重组的 克隆。
筛选方法的特点
PNS及PCR法是对任何靶基因的定点敲除都适用的两 种重要的方法,但它们都有不足之处。 PCR法缺乏直接的选择标记,运用PCR 法进行筛选 时,必须对每个细胞克隆分别进行扩增,因此较为费时费 力,工作量非常大。 PNS法可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PNS法要经 过2种药物筛选,有可能对ES细胞产生潜在的影响。 正向选择法适合于敲除那些在细胞中良好表达的基因。
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率极低,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 为10-4~10-5。因此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 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 表型研究:通过观察嵌和体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变化进 而了解目的基因变化前后对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改变, 达到研究目的基因的目的。 得到纯合体:由于同源重组常常发生在一对染色体上中 一条染色体中,所以如果要得到稳定遗传的纯合体基因 敲除模型,需要进行至少两代遗传。
• 纯合体又称同型合子或同质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 子所结合而成的合子,亦指由此种合子发育而成的生物个 体。纯合体的同源染色体,在其对应的一对或几对基因座 位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如AA、aa、AABB、 AAbb、aaBB、AABBcc、aaBBcc等等,具有这些基因型的 生物,就这些成对的基因来说,都是纯合体。在它们的自 交后代中,这几对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会发生分离。
载体构建
1. 2. 3. 获得目的基因(待敲除基因)的同源片段,将此DNA 片段克隆到一般的质粒载体中; 从重组质粒中切除目的基因的大部分同源DNA序列, 只留部分序列在线性质粒载体的两端; 将neo基因克隆到带有目的基因同源顺序的线性质粒中, 使之位于残留目的基因同源顺序的中间;
4.
在目的基因同源顺序的外侧线性化重组质粒载体,将H
基因敲除的影响因素
基因打靶的效率是指可检测到的细胞中发生同源重组的 细胞数与转染的细胞总数之比,又称同源重组效率。基因 打靶效率在不同的研究报道中变动范围较大,其波动性来 自较多的影响因素。
(1) 打靶载体的影响
同源片段的来源影响,尽量选择与靶细胞相同品系的基因 片段作为同源片段,可减少碱基错配。当载体同源序列长 度从4kb增加至9kb时,基因打靶效率增加10倍。研究发现, 同源序列达一定长度后,继续的增加对同源重组效率不产 生显著影响。
基因打靶技术的发展简史
• Joshua Lederberg由于在细菌中首先证实同源基因间重组的 原理而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奖。 • Capecchi和Smithies都首先预见到新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同 源重组引入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并对基因进行特异性 修饰和改造。 • 1980年,Capecchi报道用玻璃针将DNA直接注射入细胞核 可以显著提高基因转移的效率。
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 同源重组是指发生在减数分裂或者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同或 者相似DNA序列间的重组。它通常通过一对同源分子非姊 妹染色体间的断裂而产生新的重组片段。同源重组在进化 过程中高度保守。
•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胚胎干细胞是早期 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种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 嵌合体:遗传学上用以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 个体。免疫学上则指一个机体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 体组成不同的细胞系同时存在,彼此能够耐受,不产生排 斥反应,相互间处在嵌合状态。同一器官出现不同性状的 生物体。
• TK:胸苷激酶蛋白基因,可使无毒性的丙氧鸟苷(GANC) 转变为毒性核苷酸而杀死细胞,因而可用丙氧鸟苷筛选排 除随机整合的细胞株。
• HSV-tk: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编码的酶蛋白,可 以使一些无毒或低毒的前药转化为强细胞毒性物质,杀死 肿瘤细胞。这些基因也被称为自杀基因。
同源重组基因敲除
• G418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在分子遗传试验中,是 最常用的抗性筛选试剂。当neo基因被整合进真核细胞 DNA后,能启动neo基因编码的序列转录为mRNA ,从 而获得抗性产物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的高效表达,使细胞 获得抗性而能在含有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
• neo基因:是对新霉素(neomycin)的抗药基因。细胞表达 该基因可以灭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破坏卡那霉素和新霉 素(原核生物)以及G418。
完全基因敲除
完全基因敲除是通过同源重组直接将靶基因在 细胞或者动物个体中的活性完全消除。 技术路线 基因载体的构建 ES 细胞的获得 同源重组 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 表型研究 得到纯合体
打靶载体:基因载体包括载体骨架、靶基因同源序列和 突变序列及选择性标记基因等非同源序列,其中同源序 列是影响同源重组效率的关键因素。通常都包含有两段 与打靶目标位点两端同源的区域,中间一段不同源且为 目的序列,并带有某种药物筛选标记。
2.置换型载体(gene-replacement vector):断裂位点位于 同源序列区域的外侧或两侧,选择基因位于同源目的序列 内部或外侧。基因重组时以载体的同源序列取代染色体靶 位序列,载体DNA 同源目的序列与染色体靶位点进行两 次同源重组。目前,大多数基因敲除实验都采用置换型载 体进行。
基因打靶的主要筛选策略
基因敲除
韩学凤
概念
• 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 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 饰和基因改造,具有专一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 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它是在胚胎干细胞技术和同源重组 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目前已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法。
• 1981年,Evans等和Marin分别报道从正常的小鼠囊胚中分 离了ES细胞。 • Evans等研究小组在1984年证实通过显微注射引入囊胚的 ES细胞可以分化为成体的各种组织并整合入生殖系。 • 1987年,Evans等和Monk等的研究小组在小鼠胚胎干细胞 中分别对次黄嘌呤磷酸转移酶基因(Hprt)的进行改造,并 获得了经生殖系遗传的突变小鼠。 • 1989年,真正通过同源重组获得的基因敲除小鼠诞生。
名词解释
•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 结构基本相同,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两两配对(联会)的染 色体。 • 联会后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是经过染色体复制后的。即每条染 色体含有二条姐妹染色单体。二条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 体, 故叫四分体。 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一个 着丝点相连的二条染色单体叫姐妹染色体单体。由不同着丝 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因此应该说在减 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中。既有姐妹染色 单体,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
原理:利用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和靶基因同源
片段的重组载体导入靶细胞,通过载体与靶细胞染色体上 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入内源基因组内,使 外源基因得以表达。通过研究靶细胞或者个体在目的基因 插入前后遗传特性的改变,达到研究基因功能的目的。
分类:
完全性基因敲除 条件性基因敲除 诱导性基因敲除
新霉素抗性基因Neo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导致靶基因的 插入突变;同时作为重组细胞的正向筛选标志,该基因 产物可使细胞在含有新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 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 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 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 的理想实验动物。
• 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基因灭活、点 突变引入、缺失突变、外源基因定位引入、染色体组大片 段删除等修饰和改造,并使修饰后的遗传信息通过生殖系 遗传,使遗传修饰生物个体表达突变的性状。通过对遗传 修饰生物体的表型分析和机理研究,帮助人类理解生命现 象的本质、揭示疾病发生的机理、探寻疾病预防和诊疗的 有效方法。
• Capecchi随后证明同源重组可以发生在外源DNA和哺乳动 物细胞染色体的同源序列间。证明这种有缺陷的抗性基因 可以通过与外源DNA间的同源重组得到修复。
• 1985,Smithies实现了人工打靶载体和细胞染色体上β-球蛋 白基因间的同源重组。
• Whitten于1956年成功地使单细胞的受精卵在体外发育到囊 胚阶段。 • Brinster于1965年建立了微滴培养技术,用于着床前小鼠胚胎 的培养。 • Mclaren等对输卵管移植和子宫移植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最 终使得通过胚胎移植从体外培养的胚胎产生活的小鼠成为 一种常规的技术。 • Gardner(嘉德纳)建立了将分离的细胞注射入宿主囊胚获 得嵌合体小鼠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