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教案一(1.1.4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示范教案一(1.1.4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示范教案一(1.1.4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2.体温的调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
1.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观念。

2.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落实方案
1.联系生活经验分析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体温的调节。

突破策略
1.投影皮肤对寒冷或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结合生活实际,使调节过程直观化。

2.体温恒定的调节抓住产热等于散热的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以及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

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皮肤对寒冷、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相关讨论提纲。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体温。

完成如下表格。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
结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善于思考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提纲的形式出现,由学生阅读、讨论后解答,最后教师总结,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
2.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颤,皮肤出现“鸡皮疙瘩”?
3.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由常见的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达成]
教师:投影,提出问题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
学生:人的体温是身体内部的温度。

上述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

教师总结: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投影部分同学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讨论。

投影讨论提纲: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个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讨论并绘制人体体温昼夜变动的曲线,得出结论: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测量。

婴幼儿哭闹会使体温升高,因此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测量体温。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同一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异,女性较高。

教师:通过分析看出体温并不是维持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0.5℃,腋窝温度在36.7℃±0.7℃,直肠温度在37.4℃±0.5℃范围内变动。

(设疑,投影问题)
1.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
2.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1.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2.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的活性,进而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教师总结: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温度
与酶的活性的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投影右图)应该注意低
温时曲线不能达到酶活性的零点,而高温时曲线可以达到零
点。

于是可以说体温过高会致人死亡而体温过低则不一定。

教师投影:
1.体温是哪来的?
2.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3.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4.散热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分析、讨论:
1.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2.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3.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4.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教师: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等于散热。

投影讨论提纲:1.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的主要中枢是什么?
3.调节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1.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2.调节体温的主要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3.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同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

(教师板书调节过程)
教师总结:尽管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导致体温升高。

因此,要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教师设疑: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感冒时的发烧,使人抗病力增强;临床上用人工冷却法使人进入麻醉状态,称为低温麻醉。

为做脑、心脏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巩固]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变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D.人是变温动物
分析:人的体温因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但同一个人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答案:C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下丘脑
B.骨髓
C.大脑
D.垂体
分析:实验证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A
3.下图为皮肤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
(1)该图是皮肤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体内的产热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环境中,皮肤血管[]___________,汗腺[]分泌汗液___________,以减少___________。

此时皮肤产生“鸡皮疙瘩”是因为[]___________的结果。

(4)写出此条件下,皮肤血管产生变化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加该过程调节的激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

(6)综上所述,人体体温的恒定是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分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皮肤参与体温调节的结构,立毛肌、汗腺等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如立毛肌在寒冷环境下会收缩,从而使皮肤产生“鸡皮疙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分泌活动加强,以增加产热;同时,血管收缩、汗毛孔缩小以减少散热。

人体体温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答案:(1)寒冷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少,皮肤血管收缩(2)增加(3)3 收缩 4 减少热量散失 1 立毛肌收缩(4)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收缩(5)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6)神经调节和体液
[布置作业]
P14复习题:选择题1、3及简答题。

[结课]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人体靠完整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使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板书设计
四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身体内部温度
(二)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体温的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