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
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

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
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
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

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

二胡是我国极具民
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
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

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

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
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
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
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

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
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

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华彦
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50~60年代二胡的制作
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
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现留存有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
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
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是创作于1950
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
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
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
之皓月一般的乐曲。

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

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
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经典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
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
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艺术家,他的传播途径是街头巷尾的谈唱,比较当下的
网络歌手自由的传播模式,乔建中认为,这些有利条件是阿炳当年无法拥有的,但要再出现一个阿炳,却很难。

“艺术要不得一点浮躁,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
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
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人是一种启发。


来源于民间的阿炳音乐,每一次弹奏时都有即兴地创造,这来源于阿炳几
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仅仅关注弓法、指法、音准、力
度的学院化教学,仅仅一首《二泉映月》的弹奏,无法诠释出阿炳音乐的全部
内涵。

所以对阿炳精神、阿炳音乐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加细化,使之成为非遗
传承保护的一个独特范本。

阿炳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
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

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

《二泉
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
能流传千古的曲子。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
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气质淳直、粗犷健朗。

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
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
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苏江阴人,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近代二胡一代宗师,一生致力于
改进国乐,他把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实践和创作使
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

他改进了二胡古老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
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很多的演奏方法,还创立了一整套演奏、创作、教学方法,为二胡表现更广泛的音乐内容和时代风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
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延用至今。

他还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
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
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

他借鉴了小提琴和西
洋作曲理论,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其主要作品有:1918年,他在病痛中完成的二胡名曲《病中吟》初稿,此曲抒发了他对社
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怒心情。

其后,他又创作了《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名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
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
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
乐改进的成果。

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
的模拟自然音响鸟叫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丰富的二胡的演奏技巧。

《烛影
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

刘天华研究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学习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
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
术生命力。

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二胡上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
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
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
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
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在现代二胡的飞速发展中,大量的移植和借鉴西方的技术手法,虽然在民
乐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技术体系,从民间的乐
器发展为独立的艺术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特性,今天的我们应该
思考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融合民族特色,是今后二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
是保持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思想,更是作为当代民乐工作者值得深思和钻研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