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议论文写作辅导-观点明确、论点集中

高中议论文写作辅导-观点明确、论点集中

高中议论文写作辅导:观点明确、论点集中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我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观点与看法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论点。

议论文的写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观点明确、论点集中。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即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可以有分论点,但分论点是服务于中心论点的,所以不管怎样,作为议论性的作文,只能有一个观点,展开议论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个观点作多层表述,切不可旁枝斜出,中途偏离目的地。

固然,我们的作文是需要联想,需要挥发,但联想与挥发不是旁枝斜出,而是围绕观点的一种艺术阐述,一种层进的展开。

而议论性文章的旁枝斜出并不是丰富内容,而是损害内容的表达,会把议论引入到岔路,使行文脱离方向。

一、确立论点的原则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要表明己见,进而关注生活,所以议论文确立论点的原则是:首先观点明确。

明确是要态度鲜明地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要陷入绝对和片面的境地,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

第二论点有针对性。

因为议论文一般只要解决一个问题,所以立论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让读者读后一目了然知道作者要传递的思想和看法。

其三论点有新意。

这里所说的“新”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人无我有。

另一层是已有说法,再另创新意。

在日常议论文写作中要求篇篇文章都有新意是比较困难的,但“新意”是议论文写作的追求所在,应该把这条标准作为始终追求的对象。

其四论点要集中。

一般一篇文章论证透一个论点就很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贪多求大,东拉西扯。

这四个方面,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论点集中这两条。

二、怎样使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明确要使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不仅表现在论点提炼得鲜明、深刻和新颖上,更表现在整篇的论证上和文章整体效果上。

因此,应该注意这样三点:写前明意、写时宗意、写后查意。

(一)写前明意为了使文章写得好,对自己提炼出来的论点,要不断加深认识,并力求使它在自己头脑中扎根。

作到了这一步,才真正具备了动笔写作的条件。

清人刘熙载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后人意在笔后,故致手忙脚乱。

”(《艺概》)这话强调“意在笔先”、意熟于胸,方能从容不迫地写文章,否则就会手忙脚乱。

因此,对自己提炼出来的并选用的论点,不断加深理解、加强认识,不仅使选材、说理方向明确,而且对将成的文章有一种整体的统摄感。

(二)写时宗意论点在自己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来之后,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来突现它,证实它,始终把它作为一个宗旨来看待;不要转换论题,不要旁逸斜出,不要节外生枝。

当然,论证要灵活,行文要摇曳多姿,文章要写得生动活泼,不是说每一句话都要和论点挂钩。

但是论点这个中心不可淡忘,不要出现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的局面。

文章的统摄意识得到了贯彻,中心论点也将会得到极好的证明。

写时宗意要强调的是:其一要有观点。

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文章中罗列现象,只字不提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淹没在材料中,让人感到混沌不清。

其二是观点一贯到底。

学生作文犯的毛病是,文章的开头看似有观点,但后面的材料东拼西凑,不能支持观点;观点是敲门砖,后面的文章再不见观点的踪影。

因此,写作过程中需要做到三个方面:1、文章开头点明观点论点的位置在文章中没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议论的需要,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行。

初写议论文最好采取开宗明义的手法,开门见山,把论点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有益于避免或减少偏离中心的现象。

因为高考作文的特殊性,我主张必须在开头提出观点。

文章的开头点明观点,让评卷人知道你的文章要讲什么道理。

必要时可以把提出的观点另起一行,来表示观点明确。

开头提出观点有四种形式1、直入式(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简洁、明确,不拖沓、不隐晦,让评卷人一读即明白文章的观点,不至于产生文章没有观点的误解。

2、引入式这种方法通过引述故事、名言、歌词或创设一种情境再提出观点,可以以情取胜,吸引评卷人的注意,引发阅读兴趣。

3、对照式(正反对照提出观点)这种方式从开头就使体现考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正反对照强化观点,使观点更集中、鲜明。

4、置疑式设问——提出观点这种方法通过先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再自答,提出观点,可以让评卷人顺着观点去阅读文章,不至于形成“审题不明”的误判。

2、观点贯穿全文始终观点的明确,还在于行文过程中将观点当作一条主线,贯穿文章的始终,具体说,可以用分论点展开观点;论据紧扣观点;行文过程处处照应观点三种基本形式:1)分论点展开观点分论点的提出要回答总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材料: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以材料的含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审题:动物——生存——物质人——生活——理想本质在理想观点的两个角度(1)人的生活与理想的关系——实质是理想对人的生活的关系(2)人的生活中物质与理想的关系——生活中对物质和理想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以《人的生活与理想》一题为例:观点:理想决定着人的生活以下提出三个分论点:分论1:理想确立人的生活目标和追求。

人活着为什么?——不是为活着而活着(动物的生活);——人应有所追求(人的生活)。

人生的追求,层次越高价值越大。

分论2:理想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人有了追求才能正视生活;人有了追求才能迎接现实的重大考验,正确解决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荣辱观。

分论3、理想可以充实人的生活内容单纯的物质追求——贪饮无止境,内心空虚、庸俗。

有了美好的理想——可以有高尚情操可以振奋人的精神。

2)正文部分紧扣观点议论文的正文部分,是展开观点、论证观点的过程,每一段的论据,无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要紧紧住扣观点而展开。

为此:(1)每个正文段落,必须有一个既分解观点又能统摄事实材料或总结事实材料的中心句。

例段: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

而又有多少帝王因轻信谗言,偏听偏信,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历史上俯拾皆是。

〔评点〕这一段的论据紧紧扣住“情感与理智”,划线的两句话要言不烦、从正反两面统帅事实论据而又从历史的角度分解阐述了总论点和话题。

(2)正文段落选取事实论据阐述观点时,要做到主旨细辨别,取舍有角度。

选用论据时要主旨细辨别,取舍有角度。

例如下面三个材料:爱国诗人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名句,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他寻求救国真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精神。

三个例证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又各有侧重。

如果论点侧重收复失地,企盼统一就选陆游的例子;如果论点侧重不怕牺牲誓死保卫祖国,就选文天祥的例子;如果论点侧重将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就选鲁迅的例子。

3)行文过程处处照应观点一种方法是结尾照应开头提出的观点,形成首尾呼应,升华中心的严谨结构;一种是边叙边议,反复照应观点,把文章的观点融于叙事议论之中。

(三)写后查意文章写成初稿,不妨再检查一遍,看看原先确立的论点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否则就要再进行修改,直到成功为止。

三、学生作文训练文题: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审题:从多个角度确立题意,如“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生命是脆弱的,需要倍加爱护”,“生命确实值得敬畏”,“尊重生命,才能尊重个性”,“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爱惜他人”等等。

有的学生往往在一篇文章中总要把好几个观点都写进文章,结果就显得主旨不明,东拉西扯,说理不清。

而有的虽然是以一个观点为重心,但却在中途旁枝斜出,讲另一个观点去了。

这样的文章往往就是观点不明确,论点不集中。

因此一篇文章要从小处、实处着手,谈及一个问题。

集中一点,才能够具体,才能够深入,才能够说得透彻到位。

下面就是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基本切题,但有旁枝斜出的文章:如:学生作文生命的跳动高三(4)王挺心脏在有力地跳动着,我感受着生命,感受着生命勃勃的生机,生命总是有一股向上的生机,不断地向上生长。

【这段文字紧扣文题,文字也比较流畅。

只是最后一句话还不够适当。

拟改。

】当一粒种子撒在土壤中时,它就会让生命开始跳动,从大地之中吸取养料,向上不停地生长,生命赋予它破土而出的力量和毅志,向着太阳生长。

【这段文字从内容上说,习作者是想表达生命的力量,以种子的发芽呈示生命的力量。

但“它就会让生命开始跳动”表述对象的主次上拟作调整。

】生命是可贵的,在逆境中,生命让我们明白要不断积累力量,以不屈的精神冲破阻碍。

在岩石下的种子最终能从石底萌芽、生长,甚至把岩石推开正是生命的力量。

【这一段文字从全文看就有傍枝斜出的感觉,使文章松散。

“生命是可贵”这句话有点突兀,从全文看这个观点都没有着落。

接下来谈到生命的启示,上下衔接不是很紧密,从内容层次看出现也早了点,拟在后面涉及。

】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在为生命而不断展现勃勃生机,它们在一直吸收着能量,为使生命能更有力地跳动,散发出生命的光彩。

它们何尝不知道生命终将会凋谢,但它们更明白生命就需要他们燃烧自己,表现生命最灿烂的一瞬间。

那瞬间就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极其短暂,但让人们感到无限的震憾。

【这一段可以看出重点写大自然生物的生命跳动的力量。

与第二自然段关联密切,应上移。

“都在为生命而不断展现勃勃生机”这句话把阐说的对象弄反了。

】这种生命的美丽是任何事物不可再现的。

然而,人们似乎只能从其它生物上欣赏到。

人类的生命已经变得黯淡,只能发出灰色的光芒。

【这段又有支开的感觉。

“不可再现”较费解。

“光芒”一词不当。

】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命,但却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人用生命的力量给大自然一个灰色天空,也给生命一个丑陋的含义。

生命从此不再是美好,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生命不再高尚,人的私欲将一切渠成黑色,高洁的梅花也成了欲望的妆饰。

生命不再充满不屈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

一个青年心中不再有热情,而是身处暮年、生命尽头的感叹,生命的跳动也变得软弱无力,仿佛生命的意义不再,跳动只是本能的体现。

【这部分关于人自身生命意义沦丧的情态,文句还可以,但从全文看,似乎更应该涉及一些人对自然生命和自身生命的情态。

在正面展开的内容上还不足】这一切就是人对生命的感受,无知的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生命,感受生命,重现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需要自私和懒惰,而应充满奋斗和勤奋,生命的光彩应如流星的光芒而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

【这一节似乎应该与后面对换一下,这样层次更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