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点态度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行文结构

观点态度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行文结构

观点态度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行文结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别于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叙事性新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一般指令为①“对这件事你怎么看?”②“表明你的态度”③“阐述你的看法”。

其本质就是针对材料的事件,“就事论理,说深论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二)引述+表态+观点(引)正文开头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

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

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议)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

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

(四)横向拓展,进一步深入阐述(联)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

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

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快速收尾。

(结)一篇文章,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梳理例文的文章架构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

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

为此,学校很犹豫。

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莫让风雨成羁绊①立于风雨之中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难怪这旧楼因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要被拆除时,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②在我看来,若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为何不拆掉呢?请莫让深情成羁绊!③诚然,校友们的不舍,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老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点滴的青春记忆,拆掉老楼无异于拆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反对拆楼,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母校那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④然而,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的楼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教学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勉强留下它,虽然照顾了少数校友的情感,但却有可能因此而损害了多数在校或将要来此学习的学生的利益,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长此以往,受害的将是广大学子以及校友们深深眷念的母校!⑤退一步说,留下过去的教学楼就能留住过去的辉煌吗?成绩毕竟是过去的,如果学校能一心搞好教育,继续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即使不保留老旧的教学楼,学校的历史也不会被人忘却。

更重要的是,学校还会树立起“续写辉煌”的新校园形象。

相反,若学校因修缮、维护教学楼而耗费过多财力、物力以及精力,或一味沉浸在往昔的辉煌之中,致使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一落千丈,那留存的老旧教学楼非但不会成为纪念辉煌的丰碑,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⑥其实,校友们大可不必如此“流连”,真正的爱是放手。

老楼被拆,可母校还在!如果真的对母校满怀深情,不妨把这深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的动力,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⑦老的教学楼拆除后,我建议在其原址设立一个小型的纪念馆,对老楼的资料、影像等内容进行保存,这样既让校友“有根可寻”,又丰富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⑧大国的崛起,开拓为动力;民族的复兴,流连是羁绊!莫让深情成羁绊,让我们勇敢的放下过去、面对现实、迎接未来!文章的行文思路:一①引材料,摆问题:老楼,拆?不拆?②表观点:莫让深情成羁绊,拆!③对立观点的正确性:不拆,有一定的合理(情)性二④对立观点的错误性:不拆,危害!⑤对立观点的错误性:不拆,是爱,是深情,但危害巨大!⑥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不拆,是爱;拆,是大爱!三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纪念馆,有根可寻四⑧归结全文,重申观点:开拓为动力,流连是羁绊,莫让深情成羁绊!根据对范文一提纲的梳理与归纳,做阶段性反思总结:虽然任务驱动型作文所陈述的事件及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部分:(引)转述材料,提出问题,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议)多层面论述对立观点的错误性多层面论述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第三部分:(联)联系实际,提出解决办法第四部分:(结)总结全文,重申观点例2: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①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

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

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

②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

③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

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

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

④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

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

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

⑤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

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

⑥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

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

又云:教学相长。

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

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

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

⑦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

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开篇):①引材料,表观点:第二部分(议):②所持观点的正确性:③所持观点的正确性:④所持观点的正确性:⑤对立观点的正确性(简易反驳):第三部分(联):⑥横向拓展:学术与人格魅力巧以新法,定能相得益彰第四部分(结):⑦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新招,助力教育学以致用·分析下面文章的行文思路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①近日,某职校老师利用课下发微信红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媒体报道,有家长明确反对,认为太“功利”,反而使教育变味。

笔者也赞同,这种功利性课堂,更容易抹黑纯真的教育。

②古贤韩愈的《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育的本质,通俗点来讲,就是我不懂我问你你答疑。

原本最纯真的东西为什么会被用“红包”才能唤醒?这种发红包的做法无疑给教育抹了黑。

③再者,发“红包”的做法也许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能激起学生的攀比心理或自卑心理。

得了红包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肆晒图,觉得自己表现挺好但却未收到红包的学生心中苦涩......这些情况其实是并不可能完全避免。

况且,教育部不也规定了学校不允许将学生成绩公布么?这种做法不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相悖么?④而且家长的担忧并不无道理。

老师课下发红包是能够暂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具备久远的生命力。

⑤从表面上看,“微信红包课堂”结合了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也跟上了工业4.0革命的浪潮,但请想一想,等到学生们那股新奇劲儿过了之后、等到微信红包奖励对他们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之后,余下的会是什么?仍只有倦怠与不满。

⑥没有什么事物是可永葆新奇的。

当新奇褪去,露出的才是学生原本面目。

上进的学生依旧勤奋,倦怠的学生依旧懒惰。

这时为人师表是又该想新招了么?那么新招之后呢?仍余倦怠?所以,只有将教学的魅力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令学生们的热情不散。

而像“微信红包”这种方法,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却是行不通了。

⑦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传递做人方法的途径。

当“红包”占据学生内心,规则制度又该在何处安放?连最基本的课堂制度都要靠着“红包”维持,这也许会演变成教育的另一种悲哀。

在这种“红包式”教育背景下成长的祖国栋梁,是否更可能少了一份规则意识多了一点功利思想?是否更容易被社会上各种黑暗所腐蚀呢?令人深忧。

⑧总而言之,教育应保持原有的本质,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更替,但其实质是不可更换的。

拒绝“红包课堂”,更准确地说,是拒绝那种功利思想对教育的腐蠹,而不是拒绝教育的改革。

但无论如何,教育的纯真本质是需要被时时刻刻牢记的。

文章的行文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