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工艺学
因此聚合应发生在胶束中,理由是: (1)胶束数量多,为单体液滴数量的100倍; (2)胶束比表面积大,内部单体浓度较高; (3)胶束表面为亲水基团,亲水性强,因此自由基 能进入胶束引发聚合。 胶束的直径很小,因此一个胶束内通常只能 允许容纳一个自由基。但第二个自由基进入时,就 将发生终止。前后两个自由基进入的时间间隔约为 几十秒,链自由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链增长,因此 分子量可较大。
压力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聚合反应为液相反应,压力对反应本身影响不 大,但考虑以下因素,反应在加压条件下进行 防止空气中大氧进入体系 避免丁二烯蒸发,反应压力要大于丁二烯饱和 蒸汽压。 防止氨泄露 克服系统阻力。
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转化率过高,引起较多的支链和交联,质量变 坏。 转化率控制在65—70%。
C11H23COONa
36℃;
C15H31COONa
62℃;
3.
临近胶束浓度
在达到CMC时,溶 液许多性能发生突变, 如图所示。 在乳液聚合中,乳化 剂浓度约为CMC的100 倍,因此大部分乳化剂 分子处于胶束状态。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性能与浓度的关系
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不同乳化剂的CMC不同,愈小,表示乳化能力愈强。
Ⅰ阶段 不断增加 直到消失 数目不变 体积缩小 不断增加
Ⅱ阶段 恒定 - 直到消失
恒定
Ⅲ阶段 恒定 - -
下降
(I)增速阶段。乳胶颗粒不断增加。由于聚合发生在乳胶 颗粒中,因此聚合总速率不断增加。转化率可达15%; (II)恒速阶段。乳胶颗粒数量稳定,聚合总速率不再变化; (III)降速阶段。单体液滴消失,乳胶颗粒中单体也减少,聚 合总速率降低。
5、聚合反应机理
自由基反应类型,整个聚合过程主要由链引发、链 增长、链转移、链终止基元反应组成。
链引发
Fe2+ +ROOH→ Fe3+ + RO● + OH– Fe3++NaHSO2HCHO→Fe2++NaHSO3+HCHO RO● + M → ROM ● → M ●
链增长
M ● + nM → ~ M ●
反应时间
在一定转化率下 反应时间短:胶粒过细,质量不好 反应时间长:胶乳稳定性好,但生产效率降低。 反应时间控制在7.5—10小时。
加入单体的情况
在形成胶束的水溶液中加入单体 极小部分单体 以分子分散状 态溶于水中 小部分单体 可进入胶束 的疏水层内 体积由 4~5nm增 至6 ~10 nm 相似相容,将这种 溶有单体的胶束称 为增溶胶束。 大部分单体 经搅拌形成 细小的液滴 体积约为 1000 nm
部分单体进入胶束 内部,宏观等于增 加了单体在水中的 溶解度,这一过程 称为“增溶”。
液滴中的单体通过水相可补充胶束内的聚合消耗。
Fe2+的控制
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Fe2+如何控制 产生1个活性基,需要1和Fe2+; 若一次投入Fe2+,反应过快,过早耗尽,无法 得到高转化率产品。 措施 加入络合剂EDTA,本工艺采用。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单体配比 本工艺配比,丁二烯/苯乙烯(质量比) 79/30 结合苯乙烯含量 23.5%
胶束的形状
图4-3
球状 ( 低浓度时 ) 直径 4 ~ 5 nm
棒状 ( 高浓度时 ) 直径 100 ~ 300 nm
胶束的大小和数目取决于乳化剂的用量: 乳化剂用量多,胶束的粒子小,数目多。
4. 乳液聚合机理
单体 液滴
单体和乳化 剂在聚合前 的三种状态
极少量单体和少量乳化剂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在水中 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 聚合场所 在胶束内 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杂质1
丁二烯中杂质影响 丁二烯低聚体、多种异构体、乙腈或溶剂:对 聚合有阻聚作用,0.2—0.3%时,单体转化率时 间延长10%;0.5%时,聚合物门尼黏度下降 10%。 乙烯基乙炔:强交联剂,0.04%时门尼黏度上升 10个单位;0.1%时,门尼黏度上升30个单位。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杂质2
聚合反应机理(续)
链转移 链终止
~M● + RtSH → ~MH + RtS ● ~ M● +RzSz ● ~MRzSz
总反应表达式:
(x+y)CH2CH-CHCH2 +zCH3CH2(Ph)
[CH2CH=CHCH2 ] x1-3─[CH(CH=CH2)CH2 ] y1-2 ─[CH(Ph)CH2 ] z
聚合反应机理(续)
反应温度 首釜:5~9℃ 二釜至五釜:4.5~7.5℃ 六釜至八釜:4.5~8.5℃ 反应压力:200~450KPa 反应热:1255.2kJ/Kg(SBR)
聚合反应曲线
图 乳液聚合动力学曲线
聚合过程
根据聚合物乳胶粒的数目和单体液滴是否存在,乳液 聚合分为三个阶段:
乳胶粒 胶束 单体液滴 RP
乳化剂的分类
阴离子型
烷基、烷基芳基的羧酸盐,如硬脂酸钠 硫酸盐,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磺酸盐,如十二、十四烷基磺酸钠 在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遇酸、金属盐、硬水, 会失效。 在三相平衡点以下将以凝胶析出,失去乳化能力。
三相平衡点:是指乳化剂处于分子溶解状态、胶束、凝胶三 相平衡时温度。 高于此温度,溶解度突增,凝胶消失,乳化剂只以 分子溶解和胶束两种状态存在。
丁苯橡胶 乳液聚合原理 与工艺学
丁苯橡胶反应特点
聚合工艺实施方法为乳液聚合
高聚物反应机理为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连续聚合工艺,每条聚合线的反应釜
数量为10台,单釜容积30立方米
1、 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 单体在乳化剂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在 水中分散成乳液状态进行的聚合反应
基本组分 单体:一般为油溶性单体,在水中形 成水包油型。 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水:脱盐水
苯乙烯中杂质影响 含氧化合物(醛和酮类):延缓聚合。 二乙烯基苯:强交联剂,0.1%时门尼黏度上升 17--31个单位;1%时,产生较多凝胶。 TBC:阻聚剂,超过15PPM时,用碱洗掉。
温度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温度上升 自由基产生速率增加 形成的胶束数增加,乳胶粒也增多 乳胶粒中单体浓度降低 单体和自由基扩散入乳胶粒的速率增加 结果: 温度上升,聚合速率增加,聚合 度降低,支化、交联严重,凝胶增加。 温度越低,分子量分布窄。一般聚合温 度为5~7℃。
2、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1) 乳化剂
是一类使互不相容的油(单体)和水转变成相当 稳定、且难以分层的乳液的物质。 分子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亲水的极性基团 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亲水基(羧酸钠)
如长链脂肪酸钠盐
亲油基(烷基)
2 乳化作用
乳化剂使互不相容的油、水转变为相当稳定 难以分层的乳液的过程,称为乳化。
周围吸附了一层 乳化剂分子,形 成带电保护层, 乳液得以稳定
聚合场所:
在乳液聚合体系中,存在以下几种组成: (1)少量单体和乳化剂溶于水; (2)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增容胶束; (3)大部分单体形成液滴。
聚合场所 在胶束内
成核机理
成核是指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当胶束内进行链增长时,单体不断消耗,溶 于水中的单体不断补充进来,单体液滴又不断溶 解补充水相中的单体。因此,单体液滴越来越小、 越来越少。而胶束粒子越来越大。 胶束成核: 自由基由水相进入胶束引发单体增长的过 程称为“胶剂溶于水时,若浓度很低,则大部分 乳化剂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水中,并在水面上定向 排列。亲水基团伸向水中,亲油基团指向空气层。 但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乳化剂分子在水面上 排满,多余的分子就会在水中聚集成胶束(约 50~150个分子), (图) 。
乳化剂的作用 (1)降低界面张力,使单体分散成 细小液滴。 (2)液滴保护层,防止聚集。 (3)形成胶束,使单体增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