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社会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探索和思考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进程迅速加快,基层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基础的组织,是连接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开展基层工作的中流砥柱。
带着如何加快建立统一的村(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现代化的初衷,我们进修班第三小组来到了宁波XX区,实地调研了白云街道“云服务””管理服务平台,参观了云服务大厅和指挥中心,听取了XX区政务信息资源中心介绍及其平台演示,通过看、听、访、询等途径,亲身感受了该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轨迹,正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本文从宁波XX区的实践入手,谈一些粗浅认识和想法,供参考。
一、推进社会基层治理信息化模式创新的背景
近年来,各条线、各部门工作重心不断下移,纷纷提出工作进基层、进社区的目标,其目的初衷是把各种政府资源和公共产品直接输送到基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变味现象。
比如,一些部门将自身工作职责层层转嫁分解给基层和
社区,并以检查、评比、创建等方式对基层进行考核,从“运动员”变为“裁判员”,导致基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
(一)问题导向倒逼治理启动
从目前基层社区管理的现状和需求来看,存在较多问题。
以XX区为例,20XX 年前社区工作存在“六个多”问题:一是考核台账多。
社区96个大项工作中,有47项要求制作台账。
很多考核台账不仅数量多、要求高、规定细,还存在电子和纸质重复要求的现象,使得社区用于做台账耗费的精力多,浪费大。
二是创建活动多。
据统计,各条线在社区开展的创建活动共计41项,部分“创建”不完全符合社区实际,不贴合居民需求,社区不欢迎,居民较反感。
三是普查调查多。
20XX年—20XX年,社区共承担普查调查工作36项,其中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社区无法单独承担,如污染源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地名普查等,但有关部门对街道、社区只作简单培训,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四是信息平台多。
据调查时统计,社区参与维护的网络平台多达23个,数据输入频率从一周一次到半年一次不等。
因各网络信息平台数据端口不开放、不能互通共享,基层只能通过多次输入的重复劳动做好各系统维护工作。
五
是各类挂牌多。
一些部门工作进社区存在形式主义,只要求社区挂牌,但指导不足,导致社区除党委和居委会之外的牌子多乱杂。
居民到社区办事,看到满墙的机构挂牌,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和疑惑,还因此指责社区不作为。
六是无由盖章多。
社区承接的事务性盖章项目有60余项,涉及表格近100份。
小到一张纸币缺损需银行调换、申请更正证件姓名,大到办理房屋交易、继承手续,都要社区打证明盖章。
社区往往因为“难证明”产生盖不盖章的问题,引起居民不满,甚至产生信访问题。
(二)社区减负催生多管施策
针对基层社区负担较重、行政化倾向明显的问题,XX区自20XX年起开展了以“社区减负”为核心的规范社区工作,打出一套社区减负的“组合拳”,从制度、执行和管理三个层面进行解决。
第一,在制度层面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XX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XX区社区工作准入制实施细则》等办法规定,明确党委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若需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信息平台、考核检查等延伸至社区的,则必须一律实行准入制度,严格做到“非准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