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案例分析题(应试人员需对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按要求作答)
案例一
小明,17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明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明残疾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明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明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明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明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2011年真题]
【问题】
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哪些服务需求?
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哪些工作?
【参考答案】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定,残疾人的权益和基本需求主要包括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和环境友好权。
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如下需求:
(1)康复的需求。
由于刚刚截肢,小明需要持续的健康维护,需要配备假肢,需要康复训练,需要必要的药品与辅助器械。
(2)教育的需求。
目前小明的教育权被剥夺,虽然学校表示愿意接受小明重返学校,但因伤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小明至今没有返校。
(3)文化生活的需要。
目前小明没有返校,因为肢体的障碍隔绝了应有的社会交往,不方便参与学校及社区的文化生活。
(4)社会福利的需要。
小明需要有人帮助他及其家庭了解残疾人的福利政策,需要享受到应有的福利。
(5)友好、便利的环境需要。
小明需要无障碍的社区环境及无歧视和偏见的社区氛围。
此外,由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而上学难又给小明和家人带来了心理障碍,对此,小明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其疏导情绪、调整认知、学习接纳自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残疾人的教育康复是指学龄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与职业康复和就业安置等相关的教育工作。
(1)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应针对小明开展以下教育康复服务:
①对小明开展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
帮助小明接纳自己残疾的事实,传授小明科学的身体护理知识,帮助小明适应新的日常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等方法提供专业化重点服务,使小明的身心与环境达成和谐。
②进行“补偿性”功能的损害训练,不仅学习基础性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为小明提供结合身心发展的培训。
③与服务对象“在一起”工作中,激发小明在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达成教育康复、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的“三位一体”。
(2)针对小明父母的服务:
①给予家庭照顾者以及家庭成员心理支持,缓解精神压力。
在对待残疾人的照顾问题上,防止出现歧视、忽视或过度的呵护和保护的两极不恰当做法。
②普及相关的残疾人教育康复的相关知识,提升照顾者的康复技巧。
帮助构建社区型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质量。
③帮助父母正确认识和对待小明的残疾状况,以正常化眼光看待小明,消除小明母亲的负罪感,纠正过分溺爱的方式,对小明多多鼓励和赞扬;改变小明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明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明产生一种正面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小明和家属的同时,还要促使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案例二
王爱华,女,上海人,今年44岁,有一个正在上海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
王爱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人员等。
去年三月份,由于一次车祸,王爱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
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
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了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
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及目标。
2.针对王爱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及目标分别如下:
(1)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专指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进行能力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并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促进残疾人平等的社会参与,实现残疾人体面工作和尊严生活,推动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观念,全面提升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达成“共建、共享、共融”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从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2.针对本案例中王爱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王爱华取得合适的医疗援助和康复服务。
(2)对王爱华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接纳自我并重建正向的自我认知,使其能够勇敢面对现实。
(3)帮助王爱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王爱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重建自信,获得自我效能感,积极生活。
(5)评估王爱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联系王爱华的女儿所在学校,为其女儿申请校园援助。
(6)鼓励王爱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7)重视社会社区资源作用的发挥,建立社会资源支持网络,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残疾人。
案例三
某社区内成立了一家专门为智障人士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在成立之初,机构内活动设施及康复设施齐全,并且配备了6名专职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活动的策划与机构管理,而且有很多志愿者前来帮助提供服务。
在硬件软件设施皆齐全的情况下,有34名智力水平有不同程度差异的智障人士加入到机构。
机构每周开放五天,平常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员们都很喜欢,踊跃参与,他们的家人也因此感到非常放心,认为找到了一个能帮助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地方。
但是久而久之,由于受到一些外在的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中3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先后离开了机构,同时机构的志愿者也变的越来越少,平时举办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单一,内容重复,枯燥无味,因此学员们越来越不喜欢参与,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机构中静静地坐着发呆或者独自玩耍,这让机构负责人很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问题】
1.请针对上述情况,对该社区的这所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问题做出陈述。
2.如果你是这家社会工作者机构的负责人,为了改善机构的服务,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该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问题有:
(1)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流失、志愿者的减少,致使机构的服务不到位,无法为社区内的智障人士提供可行、有效、经济、全面的康复服务。
需要因地制宜地调动和挖掘社区
资源,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及志愿者队伍。
(2)康复活动流于形式,影响智障人士的康复效果和质量,需要重新对现有的活动进行设计与策划,并将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地为智障人士提供有效的服务。
2.如果我是这家社会工作者机构的负责人,为了改善机构的服务,我会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及设计康复活动,为机构内的学员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
(2)根据学员的智力水平划分不同的等级和类别,根据不同的层次调整和设计新的康复活动,以帮助不同层级的智障人士达到康复目标。
(3)通过社区工作模式,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倡导和教育,为社区的居民普及智障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家对智障人士的理解与接纳,动员社区居民包容社区内的智障人士,同时也争取更多社区公众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与参与。
(4)以小组的形式将机构的智障学员及其家人组织起来形成支持小组,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来带动小组成员相互分享经验,为他们搭建与社区和周围环境相连接的全新的支持网络,协助智障学员及其家庭解决问题。
(5)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智障人士亲属、邻居等,鼓励并激发这些人际网络发挥作用,同社会工作者一道帮助智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
另外,组建较为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并通过相关培训使他们掌握与智障有关的基本知识,并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保证他们提供服务的持久性。
案例四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刘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慎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
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慰问补偿金。
刘女士的丈夫对她很关心,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