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我国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可能性研究结题报告

在我国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可能性研究结题报告

《在中职学校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可能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市农业学校《在中职学校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可能性研究》课题组执笔:绍永一、课题的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走进校园的学生培养成适合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培养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

培养的目的主要是面向就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这就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手段。

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下降,如果中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与时俱进,必然使学生产生厌学等顽疾。

另外,教学培养模式不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无法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首先应该是创新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校企的合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满足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最终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紧密衔接,做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为此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外有许多“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学徒制最初在英国实行,其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澳大利亚的学徒制度也很有特色,成绩斐然。

我们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拓创新。

近年来,一些职业学校也在尝试进行现代新学徒制试点。

实行校企合作,学生在校学理论,在企业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训,最后在企业到岗学徒的教学模式。

新学徒制从机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全过程。

这种模式不仅为企业节约成本、简化招聘程序,学生也可延长实训时间,积累实际经验,对就业提前零距离地接触,逐渐成为从工业化迈向知识经济进程中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1.信息专业学生现状的调研通过对信息相关专业的学生、家长、企业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制订出适应社会、企业要求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实训大纲。

2.根据新的实训大纲,调整课程安排和实训安排。

打破以学期为一个单位时间的传统教学安排,而应以完成一个实训项目所必需的时间作为一个教学单位来进行教学安排。

3.探究能提高实训效果的方法:和企业一起探索实训的容及考评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4.选择实验班进行试点,倾听学生和用人单位反应,并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实训大纲,完善实训容和管理。

同时我们通过初步研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预期创新点:新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新学徒制是在传统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提出的。

我们设想:在中职学校中采用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基本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解决学校教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严重脱钩的问题。

通过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理解企业的文化,在实训中扮演好学生和学徒这两个角色,主动地学习,并获得相关科目的中级证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问卷调查法适时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查企业用人单位对相关工作任务的要求等。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主“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在学生见习期间开展专业老师下企业,了解用人企业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尽量做到教学与用人需求的同步发展。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

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

2.研究形式:(1)设立实验班,以12计算机网络班(共39人)为实验班,一年级开设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开始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计算机硬件及维护、计算机网络、平面广告三个方向进行新学徒制教学。

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规模、企业主营业务、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筛选,选择了7个企业共26位师傅,并在学生的自愿基础上分方向、分组,与师傅结对子,每个师傅带1-2名学生学徒,签订协议,实训期间由师傅及跟班老师对学生进行双主体教学管理,以师傅为主,跟班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学习相关技能。

于2013年9月1日开始至2014年1月16日止,共计四个半月的时间(另:三年级下学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我们将三个星期作为新学徒制教学的一个周期实施教学(即一个星期在学校学习,两个星期在企业实训),在这期间由企业和老师共同组织教学,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训结束时由企业和教师共同从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企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让学生进行互评。

(2)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研讨会,根据前一阶段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五、课题实验的实施1.课题的立项本课题是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一个课题,于2013年9月开题立项。

2.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绍永(讲师)。

课题组成员:功进(讲师)、秀英(讲师)、蔡(讲师、教务处副主任)、桂仙(高讲)、卢照雄(高讲)、玉铤(助讲)、尤辉亮(助讲)、柯龙、汤淇芳(助讲)。

他们有的申报并结题过省级或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本课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已完成课题实验任务。

3.课题实验步骤(1)第一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课题启动准备阶段课题组根据课题要求,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并撰写开题报告。

同时,各位成员通过广泛了解、查阅、收集、组织相关材料,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做准备。

(2)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阶段①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绍永、蔡、卢照雄、桂仙:负责课题的指导和督查,协调课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新学徒制教学的研究方向,新课程体系的构架等;桂仙、功进、秀英:负责平面广告方向的新学徒制教学中新课程体系的架构,教学及研究;卢照雄、柯龙、尤辉亮:负责计算机网络方向的新学徒制教学中新课程体系的架构,教学及研究;绍永、玉铤、汤淇芳:负责计算机硬件方向的新学徒制教学中新课程体系的架构,教学及研究;桂仙、绍永、功进:负责新学徒制的评价体系的架构研究。

课题组成员还分别带队进企业,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

②确定课题实验的目标和方法,制订具体的实验计划,开始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

③课题实施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检查并交流课题进展情况。

④根据总课题组要求,进行阶段性总结,指派人员参加中期研讨会,并提交阶段性成果。

(3)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课题结题阶段本阶段主要对课题实验过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提炼,认真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4.课题研究过程的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深入学习新学徒制相关期刊,重点学习关于中职学校开展新学徒制教学的有关论述,帮助老师们转变观点,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交流体会,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努力把自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2)实施研究方案,提出改进策略。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新学徒制教学提出初步的意见,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后,制定了可行的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题研讨时间,实验教师进行讨论、总结,不断地改进。

通过反复地总结发现缺点,及时地改正,总结成功的经验,逐步形成材料。

六、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一年来,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反思等行动研究法,较好地落实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得出了在中职学校实施新学徒制职业教育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这个结论,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成果方面:(1)学生发展方面。

新学徒制采用校企双主体教学,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对今后的就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一年后的毕业就业寻找合适的单位奠定了基础。

学生由原来的好高骛远变脚踏实地了,原来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遇到问题能主动向师傅老师请教,能和小组成员一起探讨解决,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待人接物上也能游刃有余了,总的来说,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2014年4月,参加新学徒制教学的学生参加办公软件(中级)、组装两项考级中全员通过,大大高于同类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2)教师成长方面。

通过开展教师全程跟踪下企业,教师对本专业知识加强了理解,同时促使专业教师的技能不断提高,并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了较深的理解,遂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帮助。

(3)企业用人方面。

企业通过新学徒制教学,能和学校教师优势互补,能有效缓解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

还可省去了招工中的繁锁过程。

另外,由于有学生学徒的介入,注入了新活力,原员工为了扮演好师傅这个角色,增强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给企业带来了好的影响。

2.理论成果方面:(1)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学徒制教学,本课题老师专门对周边的计算机公司、广告公司、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开展调研,完成调查报告两篇。

(2)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完成调查报告一篇。

(3)在开展新学徒制教学的同时,制订并修改平面广告、计算机网络、硬件组装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

(4)在开展教学过程过摸索,总结并完善三个预定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完成《“新学徒制”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探索》、《新学徒制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人才培养的应用与探索》、《新学徒制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三篇论文。

(5)在新学徒制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并完成论文一篇。

(6)通过全体课题组教师一年的努力,完成经验总结一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