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与统计规则详解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与统计规则详解

解决的问题
既往HIV病例于当年诊断为艾滋病时,其发病时间不 变,未纳入统计。
统计规则
截至12月31日按审核日期进行统计,同时2011年同期 数据按新规则重新计算。
10.其他规则
年度按发病时间的统计节点:每年1月31日 周的起始日期的规则:
周定义:周一至周日为一周 每年第1周定义:1月1日落在周四前定义为第1周, 否则为上一年度的最后一周 年龄计算规则: 年龄=(诊断日期-出生日期)/365.25 已填写死亡日期的“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 病例时,其“订正终审日期”和“终审死亡日期” 同时变更。死亡病例增加1例
1. 单位类型报卡构成
报告单位分类及报卡构成
2. 单位报卡统计
各报告单位及地区 报告病种及病例数
3. 直报情况调查——取消
4. 单位报卡直报代报统计
各报告单位及地区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情况 ——单位用户登录系统
当日查询,单位列表中 “1”和“0”分别代表本单位当日是否有用户登录,地 区合计则为有用户登录的机构数合计,即列表中所有“1”的合计;
?仍不一致
原因:删除、现住址、病种和病例分类 被订正
问题及解决
?同一病例年内多次发病?
年内某患者多次患同一种传染病时,系统会 “误认为”是重卡。 建议:患者姓名之后标注数字或字母
?报告及时性统计报表与导出卡片不符?
订正了传染病报告卡的医生诊断时间。 统计报表是定时计算,而卡片是实时
问题及解决
?报卡浏览时显示为蓝卡
实时统计报表 :动态计算,实时对报告卡更 新情况进行统计。
指标和维度
指标:发病数、死亡数 影响指标计算的信息订正
维度:时间、地区、职业、性别年龄 影响维度的信息订正
统计报表
卫统表
常规监测工作中报表使用
分析对比类报表
常规监测工作中报表使用
问题及解决
?统计报表与传染病报告卡不一致
解决: 导出传染病报告卡条件:按现住址、已审 核选项。 剔除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已删除卡、病人属于为外籍和港澳台
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统计模块功能报表调整
单位类型报卡构成 单位报卡直报代报统计 单位报卡统计 直报情况调查——取消 地区零缺报统计 网络报告率统计 重卡统计 卡片报告与审核及时性统计 病种报告与审核及时性统计——新增 质量综合评价
月、季或年度等定时统计表均在次月1日的24时计算
包括所有已删除卡;
2. 卡片及时报告率
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卡片数/报告卡片数*100
按报告地区进行统计,即按卡片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 区;
医生诊断时间的填写要精确到小时,否则系统默认为零时,有可 能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
3. 卡片及时审核率
审核要求: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需三级审核,审核时限2小时;其他乙、丙 类传染病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需县级审核,审核时限24小时;
10.其他规则
“重卡”的模糊查询 条件为:年龄(±2岁)、姓名(姓/名分开查重,
“姓”和“名中一个字”相同)、性别、职业、 病名和现住址国标。重卡统计 手足口病填报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必须填写其实 验室诊断结果。 实验室诊断病例数=EV71+Cox A16+其它肠道病 毒
统计表
卡片浏览审核中增设“未审核卡”的提示
临床诊断不可报: 脊灰、HIV 肺结核中涂(+)、仅培阳;
实验诊断不可报: AFP、肺结核中菌(-)、未痰检; 实验室诊断必填实验室结果(如手足口病);
1.报卡
1.报卡
要求:县级及以上,现住址国标不能填报“不详”。
1.报卡
现住详细地址: 根据“现住址国标”自动生成,不能修改, 在其后面手工填写村/街道、门牌号等信息。
6.统计报表
“疫情分析报表”和“汇总疫情分析”增加按发病率计算选项
6.统计报表
7.增加管理指标
8.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
评价目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网络设备运行情况
方法
系统记录用户成功登陆网络直报系统 该用户所在机构记为正常运行
要求
每个月至少登陆一次网络直报系统 用户信息中所在机构不能为空
9.艾滋病统计规则的调整
系统计算两套统计报表 审核时间:系统生成的“订正终审时间”统计
一般用于年内分析 发病时间:报告卡中“发病日期”统计
一般用于年度分析
定时、实时、截至昨日24小时累计报表的区别
周期性定时报表:以日、周、月、年为单 位定时自动计算。报表生成后,再新增或 订正报卡,报表不会发生变化。
截至昨日24小时累计报表:前一日24时自 动计算。报表生成后当天新增或订正报卡 ,报表不会发生变化,次日再进行计算时 可体现到报表中。
1. 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
用户正常登录
1. 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
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网络正常运行机构数/机 构总数*100
参与统计的机构指主要的传染病诊疗机构,沿用2012年规则 根据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区;
2. 卡片及时报告率
报告时限要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与 统计规则详解
培训要点
基本统计规则 各类统计报表的数据来源及正确使用 大疫情系统与各业务系统的关联关系 部分问题及解决策略
基本统计规则-统计报表
对已审核过的报告卡,按病人现住址(现住 址国标编码),对临床和实验诊断病例进行统 计
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港澳台
、外籍、已删除卡系统默认不参与统计;
4.订正、审核
问题: 原始卡诊断时间、医生填卡日期晚于报卡录入时间
、县区审核时间; 省级审核迟审;
4.订正、审核
要求:诊断发生变更时 更新医生诊断日期 (法定传
染病)再次审核
诊断变更:任意病种变更和诊断分类变更 更新诊断时间:
(1)订正疾病名称 (2)订正诊断类型
再次审核:
(1)订正疾病名称(为法定传染病) 小类仅包括:病毒性肝炎各分型之间的订正 HIV-艾滋病
病例分类、疾病名称变更为有审核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时,进行订正 报告需重新审核,审核时限同上。
3.卡片及时审核率
统计规则:
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初始录入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 数记1,审核时间间隔=县区/省级审核时间-录入时间(当此卡片已为 订正卡,此处的审核时间为订正前终审时间);
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订正报告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 数记1,审核时间间隔=县区/省级审核时间-订正报告时间(此处卡片 均为订正卡,审核时间为订正报告后终审时间);
统计规则:
统计期限内的所有原始卡和订正卡,卡片初始录入为有报告时限要求 的法定传染病,则报告卡片数记1,报告时间间隔=录入时间-诊断时间 (如卡片已为订正卡,此处的诊断时间为订正前的诊断时间);
统计期限内的订正卡片,卡片初始录入为非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 有报告时限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或者初次录入为报告时限要求24小时 的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时限要求2小时的法定传染病,则报告卡 片数记1,报告时间间隔=订正报告时间-诊断时间(此处卡片均为订正 卡,诊断时间为新的诊断时间);
系统综合质量评价统计规则 &质量统计模块功能报表调整
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 及时报告率 及时审核率 重卡率
“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取代“网络报告率”; “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和“重卡率”根据系统报卡管理
流程的功能调整进行适当调整;
1. 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
统计期限内 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 网络直报系统 即视为 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
(2)订正诊断类型:(法定传染病)订正为临床或实验室诊断 县区疾控中心如果录卡即审核则订正时不需要再次审核
4.订正、审核 系统操作流程
增加订正报告时间 变更诊断时间
变更县区审核时间
4.订正、审核
质量评价
报告及时性 (1)由乙丙类传染病订正为甲类传染病; (2)由非法定传染病订正为法定传染病;
审核及时性 医疗机构订正疾病名称、诊断类型,需疾 控中心再次审核,纳入审核及时性评价。
包括所有删除卡,未经审核的删除卡以删除时间代替审核时间; CDC录入或订正的卡片,默认已审核,即审核时间与录入/订正报告
时间一致的卡片不参与统计;
3. 卡片及时审核率
及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核率(%)=及时审核卡片数/审核卡片数*100
按报告地区进行统计,即按卡片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 区;
4. 重卡率
阳性检测:仅限血站报告HIV; 病原携带者:霍乱、脊灰、乙肝、伤寒、副伤寒、
间日疟、 恶性疟;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 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其他病种的病原携 带者可不报告)
疑似诊断不可报: 脊灰、AFP、艾滋病、HIV、 肺结核中涂(+)、仅培阳;
统计期限:月度评价统计期限为一个月,年度评价统计期限为全年 ,统计期限内正常登录一次即此期间信息网络正常运行;
网络直报系统: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报 告、死因报告及其他所有专病系统等;
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用户在网络直报系统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 密码”和“验证码”后“确定”可进入系统(一般为首页-公告,根据用户 权限不同可能有不同)则视为用户正常登录;登录用户信息中包括 其所属机构。
增加逻辑校验 病种和疾病分类的限制条件
1.报卡
逻辑校验:
年龄 14岁以下,职业不能填报从业人员; 年龄14岁以上,职业不能填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 死亡日期不能早于发病时间; 医生填卡日期不能早于诊断时间; 诊断时间、医生填卡时间、发病时间不能晚于当前录卡
时间/订正报告时间
1.报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