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专业到2019重大建筑学硕状元,我是怎样一路走过来(四方手绘|绘四方设计)致所有考研的学弟学妹,见字如面:写下这封长信只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跨考者,孤独是很难避免的,这种感觉真实,但它没什么坏处——无处也无需回避。
如果你恰是一名“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生,那么基本不会有概率遇到同行者,考研之路必然会要你去独自走完,这其实是件挺酷的事。
所以,如果你有同行者,试着去感激他/她的陪伴;如果没有,就把对所跨考专业的热爱作为唯一动力吧,出世些,红尘没那么重要。
你真的应该要热爱你所准备跨考的专业,这种看起来虚头巴脑的激情也许是从五岁开始的;也许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也许直到高考乱报完志愿;也许是大学中的某刻顿悟…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五十岁尚始称“青年建筑师”: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逐利,毫无理由这样安排你自己。
跨考本身就是一个成本更高的选择,所以诸位请清醒一点,请为了逐梦而选择跨考,“热爱”真的是你跨考的一个优势,千万不要看轻它。
反面来说,有情怀依然是美好的,不要年纪轻轻就将自己浑身沾满铜臭味,这种初心太容易导致放弃和失败了,初心的不同在逆境中方会显现。
问问自己在考研的困难时刻,你有多大把握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谈谈跨考的成本和我相应的解法:1、伴随时间的成本——首先我们拥有比本专业学生更少的知识储备时间,排除备考普遍需要花费的一年,建筑学学生拥有三年半(五年制建筑学)的本科建筑学专业教育,而我们几乎没有,因为兴趣爱好而进行的自学(如果真正进入备考学习状态就会发现仅有少数可称为基础知识积累,大多都属于乱学)无法弥补这种差距。
其次我们会花费比本专业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该专业的考研信息及资料,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很多弯路和回头路。
第三,如果同上文所述我们感到孤独、忘记了初心、看不清来路与去路、开始了哲学思考进入了贤者时间…我们还将比本专业学生焦虑更久才可以重新找回崩掉的心态。
可知,跨考者需要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但实际拥有的却反而更少。
解法:直面自己跨专业的差距,如果说想要在一年中抹平专业设计能力及专业设计素养的差距,那只能是真神人也。
但是考研本质上还是应试,应试科目招生简章目录上白纸黑字定死了,就有的放矢地去深钻确定的科目。
跨考学习最忌学的太发散,建筑学尤是如此:它的面太广,知识永远学不完,所以不如把这些来不及学的内容留给考后,而先将试考好,考什么学什么。
有了这个标准,杂书少了,烦恼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突然就足够了。
2、伴随信息的成本——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将跨考视为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还站在这个专业门外面壁傻乐。
可以说我们和本专业学生同台竞技,差距最大的就在于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掌握,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差距了也就可以正确理解何谓“隔行如隔山”。
在努力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金钱,却依然不一定能赢得整个世界。
考研是自主学习,所以相比于从前升学那种略带青涩的单纯压力,我们更多感觉到的是迷茫。
解法:跨考学生的信息资料搜集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少——多——少,而相应的心态变化则是:慌——稳——乱——通。
这个道理经历过高考的同学基本都能懂,所以只要是为了应试,掌握信息资料就都是这个规律,只不过以前有学校教研组帮你做了这个工作,而考研你得自己来。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入你所要跨考专业的圈子,这个方法说给还在专业门外彷徨的同学听,而已经梳理好关系打入圈子的同学,就别说了赶紧收割资源吧。
随后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信息资料爆炸时期,又再次陷入混乱迷茫,但只要你在专业圈子内,无论是合伙复习还是独自复习,和这个圈子时常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相信你很快就能看清道路突围。
3、伴随风险的成本——考研的无数种选择里,没有比跨考更具风险的选择了,跨考就像“天投”,我们自己就是那一支支创业板,经历了一轮融资、二轮融资,不知道回报结果到底如何…解法:面对跨考风险的解法就是别知道有什么风险,在研究生初试考试之前不要去想后路,我的个人经验:无知者无畏,留有后路的人都走了后路。
面对初试,热血一点;进入复试,再去冷静分析。
这三条对跨考成本的分析就等于是我对跨考者局势的总结判断,除此三条外再没有别的难处了,跨考具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为三条中之一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解法写的有些“虚空大”因为学政治还记得要把握主要矛盾。
下面将分“我的跨考全程梳理”、“跨专业作品集制作思路”、“非典型英语考研便签”三个小版块来具体给些建议,大概前文写的太形而上,现在落地了(措辞可能也会很落地)。
我的跨考全程梳理这条考研流程梳理的意义在于和孤独跨考的同学作伴,我自己深有体会在考研经验帖里大浪淘沙也淘不出一篇高质量的详实文章对口跨考建筑学。
如果能知道此时此刻,别的跨考者在做什么,那么其实很温暖。
正文如下:【2018年寒假】处于确定考研目标院校及专业阶段,由于一生所爱先决定要跨考建筑学,后定院校曾考虑过东南、同济、天大,最终理性地选择了重大(跨考者一般在定目标院校时不太了解各院校具体信息和报考难度,所以一定要积极搜集资料、冷静分析、谨慎选择),随后开始专心搜集准备报考重大建筑学的相关信息,之后目标就未再改变动摇过。
开始阅读《华夏营造》、《华夏意匠》(纯属兴趣,还处于啥也不懂、乱读书的阶段,这两本书并非考研重点)纯读书,未作笔记。
由于从小有习画经历,对从未接触过的快题设计竟有种蜜汁自信,所以整个假期都在乱画(真诚建议无论有没有绘画基础,都利用这个时间去找机构正经培训一下建筑手绘甚至快题)。
该寒假由于上工地进行了大半个月的施工实习,我正式投入考研学习应该是在寒假后大三下学期开学。
这个阶段我将自己的目标明确并坚定,对目标院校的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了收藏整理,之后开始正式考研复习便不再需要考虑身后事了。
【2018.3月~6月】基本掌握了建筑学考研需要准备的书目书单后(书单繁杂,以对口报考院校经验为绝对指导,停止乱读书了),开始《中国古建史》、《外国古建史》、《外国近代建筑史》的第一遍阅读,读史对作为一个跨考者的我来说最为快乐的阶段,纯读书,未作笔记。
三本建筑史一个半月内读完,此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认知水平的提升,感觉自己入了建筑学的门了(其实没有)。
阅读《空间组合论》,并进行了详细的笔记,由于对建筑设计的无知,想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全书精读加笔记大约花费了一个月(就重大建筑学考研应试而言,这本书没有必要都这么久这么精)。
阅读《建筑构造》(重大版),构造其实在我本科工程管理中有所涉猎,加上之前有工地实习经历,构造的学习没有想象和传闻中那么枯燥,构造书纯读易睡,第一遍阅读便顺手将书中构造图抄绘了一遍,书中每个图都很重要,用时大约一个月。
《中古建图说》抄绘了一遍。
参加了两期四方案例抄绘,初步对建筑手绘风格和技法有了一个了解,除此之外未再进行更多的绘图,就等待暑期参加四方快题集训正式开始快题的训练。
这个阶段一学期的时间基本全部投入到了专业课书目的阅读、笔记、抄绘上,可以说这一阶段也是我自己在弥补和本专业建筑学同学知识差距上努力的阶段,快题、英语基本没有花完整的时间去训练,有得有失:打下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理论答题基础但为之后英语学习留下了隐患(具体参见后方英语考研便签)。
【2018年暑期】来到重庆,参加了四方的快题基础班及提高班,两个月时间基本全部投入在了快题上,高强度的画图是难熬的一个阶段(身体方面),期间自己眼睛的健康状况很差,但同时也因为快题技巧的快速提升而兴奋愉悦(心理方面),所以各位,保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况是顺利度过快题集训期的必要条件,讲一句实话,在这个集训期过后自己的快题水平就不大有可能进行质的飞跃了,所以且珍惜。
同时参加了四方的理论课集训班,相当于又进行一轮理论资料大收割,基本就搜集齐了暑期后需要用到的理论复习材料。
这个阶段就一个任务,特别是跨考同学基本不会有机会预先接受过建筑快题的训练,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从零起步达到一个较高的快题应试水平是需要吃些苦的,同时这也与自己本身具备的手绘能力直接相关,所以建议从寒假就或多或少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了。
【2018年9月~10月中旬】理论:《中国古建史》、《外国古建史》、《外国近代建筑史》进行了第二遍精读,并完成了全部三本书的笔记,(看起来工程浩大但由于之前第一遍阅读的很扎实,基本能够将三本书的大致框架形成于脑海,结合一些四方整理好的笔记进行个人的梳理,记笔记切忌抄书:费时费力无用处)将其中重要的配图结合《中古建图说》、《外古建图说》两本图说进行抄绘(我完成了中古建的配图和外国古建配图的抄绘,但近代史的来不及完成了),建筑史的理论基础在这两遍学习后基本成型了(重大建筑史考察侧重据统计:中古建史>外国近代史>外国古建史,其中外古建史希腊、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为重点)。
《建筑构造》进行第二遍详细阅读,进行了完整的笔记,由于先前已进行过一遍构造图的抄绘,此番只选择重点图进行第二遍抄绘记忆。
(构造的学习工作量我认为很多经验帖是将其夸大了的,我完整地从头到尾只进行过两边梳理阅读和笔记,其余基本都是结合习题训练错题回到构造书上查阅记忆,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像传言构造复习要五遍plus)。
《一注》(第一分册)进行浏览并自测每章后习题(作为一本大综合的理论书目,推荐给你们,性价比极高,包含了建筑史、规范、城市设计、前期设计…19年理论考试未出现该书上原题,但之前历届都有此书上原题在重大考研中出现。
)快题:暑期集训后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快题风格(两点透视效果图+大量排线量的线稿+马克点缀),由于暑期集训画了大约二十来套全图,重大历年真题基本全覆盖了,便开始跟着四方网络评图课节奏,每周一套快题,基本练的是出图效率,在表现上已经很难像暑期那样产生巨大的进步了。
政治:跟着徐涛老师超(政治复习有很多选择,初期选一个老师一路跟下去就好),每天大约看两个半小时的“徐涛叔叔讲故事”视频,周而复始,自律一些,不知不觉就把马原、史纲、毛中特、思修法基完整过完了。
英语:因为暑期快题训练导致该阶段英语水平极差,故开始疯狂背单词和刷真题(具体参见后方英语考研便签)。
这个阶段知识学习的浓度非常高,基本上计划都是每天制订每天更新的,基本上一周就可以完成一本两百多页书的学习及笔记,旁征博引在暑期搜集准备好的各个机构的复习资料,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记忆体系。
虽然强度大,但这个阶段依然是在打基础,不可慌张,每天充实到也无心慌张。
【2018年11月~初试】理论:不再花整段时间进行课本的阅读学习,此时的课本只起到一个查阅的作用,此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开始密集的真题训练(我先将05-15年的重大理论真题对照答案快速刷完,心中便对考试内容、难度、题型基本有底了),随后对其进行一个短暂的分析总结(比如我知道自己建筑史的题答得最好、其次空间组合论相关问题、再次是构造、而城市设计我几乎一窍不通),为我之后理论课的密集背诵做了一个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