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活动案例第一节视觉教育一、辨别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的视觉能力亚里士多德曾阐述到,不光是我们干活的时候,就是休闲的时候,我们也偏爱视觉,而不太喜爱运用其他感官。
其原因是,视觉让我们看清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很大的作用,对成人来说,外界事物有60%-80%是通过眼睛来认识的。
对于幼儿来说,它的作用更大。
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当的生理基础。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视觉基本过程。
因此视觉的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开始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运用视觉的通讯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生在我们星球上(甚至包括太空)任何一个地方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的图像很快地为人所见。
为此,对幼儿进行视觉教育,可以使他们将来面对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视觉教育的总目标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属性、颜色和用途的辨别、认同和区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蒙台梭利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具。
首先,辨别大小的视觉教具如上所述,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维度”。
如,儿童通过对棕色梯、长棒、粉红塔的实际操作,可以学会从厚度、长度、体积三个维度来认识物体。
此外,可以将教具进行组合操作,加强幼儿对大小的辨别能力。
其次,关于颜色方面,要学习颜色名称及辨别色彩的明暗程度。
使用三组色板当教具。
再次,辨别形状的视觉教具,由于已有了辨别大小的知觉经验,再结合肌肉触觉,成为综合性教具。
视觉与肌肉触觉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对形状的感知与记忆。
二、区别体积的视觉概念插座圆柱体组适应年龄:2.5-4岁准备材料:带座体的圆柱体4组((1)(2)(3)D):每组各由10个带圆柄的木制圆柱体和座体组成。
各组圆柱的高度和直径都符合相应的等差变化。
A组:直径不变(2.5cm),高度以0.5 cm的等差递减,由高到低分别为:5.5cm,5.0 cm,…,1.0 cm。
B组:高度不变(5.5cm),直径以0.5 cm的等差递减,由粗到细分别为:5.5cm,5.0 cm,…,1.0 cm。
C组:直径和高度同时等差递减,皆从5.5cm以0.5 cm的等差递减至1.0 cm。
D组:直径和高度逆比例变化(粗而低到细而高),直径由5.5cm以0.5 cm的等差递减到1.0 cm;高度由1.0 cm每隔0.5 cm递增到5.5cm。
直接目的:培养视觉对精细、高低、大小的辨别能力。
间接目的:1.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2.培养注意力及敏锐的观察力。
3.为书写前的握笔做准备(抓圆柱的圆柄)。
4.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活动提示:◎准备1.与幼儿一同取来地毯,将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介绍教具的名称。
3.向幼儿示范拿取插座圆柱体的方法:双手持住座体两端,慢慢走到毯前,轻轻放下。
4.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配对练习——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以插座圆柱体B组为例)1.取插座圆柱体B组置于地毯上。
2.示范抽出圆柱的方法:用惯用手的拇指、中指、食指合起来轻轻握住圆柱圆柄处,慢慢抽出。
3.垂直抽起,再垂直放下,将圆柱随意散放在毯上。
4.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配对练习:随意拿起一个圆柱,倒转过来底面朝上,和座体上的圆穴依次比对后,找到相合的圆穴。
用左手食指、中指抚摸柱体侧面、底面,同样抚摸圆穴内侧面后,轻轻地将圆柱嵌入。
5.鼓励幼儿尝试:“你来试试好吗?”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6.观察幼儿整个操作过程,如果有操作不当之处,老师可再示范操作一遍。
7.普通名称练习:取粗细强烈对比的两个圆柱,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
序列练习——按粗细顺序排列(以插座圆柱体B组为例)1.取插座圆柱体B组置于毯上。
2.请幼儿按正确方法抽出圆柱,置于座体前。
3.教师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粗的?”将最粗的圆柱体摆在相应圆穴前面。
再请幼儿找出剩下圆柱中最粗的一个,依次摆好,如此类推,请幼儿做完10个圆柱的排序工作。
4.拿走座体,将圆柱次序弄乱后,再请幼儿重新排序。
5.序列的名称练习:取3个圆柱——最两端的2个和中间的1个,教师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请6.请幼将圆柱嵌回座体内并送回教具柜。
错误订正:1.用视觉订正,一个插座圆柱体只放入一个相应的圆穴中。
2.用触觉订正,用手触摸圆柱底面侧面和圆穴内侧面相吻合。
延伸变化配对的延伸——指示棒的练习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铅笔。
活动提示:1.请幼儿将圆柱从座体内一一抽出,随意散放在毯上。
2.老师拿铅笔指任意一个圆穴,请幼儿找出和此圆穴相合的圆柱嵌入。
3.配对方法同基本操作的“配对练习”。
4.找到后,将圆柱嵌入。
继续下一个圆穴的练习。
配对的延伸——戴眼罩的练习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1.老师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配对练习”(参看“基本操作”部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2.鼓励幼儿尝试。
3.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可用语言提示。
配对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分组进行)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两张桌子。
活动提示: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将圆柱取出置于一张桌上,将座体放在另一张桌上。
2.在座体所在的桌上进行“配对练习”(参照“基本操作”配对练习部分):记住座体圆穴的大小,在另一张桌上找出合适的圆柱嵌入。
注:也可将柱体散放于毯上,在桌上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
配对的延伸——组合练习(在四组插座圆柱体配对练习完成后进行)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四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1.以两组的组合操作为例:取来任意两组圆柱体,如下图所示放置。
将圆柱抽出,放在座体之间,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参照“基本操作”部分)。
2.根据幼儿兴趣及掌握程度,可选择以下组合方式进行练习:二组组合操作:A+B A+C B+C B+D C+D三组组合操作:A+B+C A+B+D A+C+D B+C+D四组组合操作:A+B +C +D3.练习结束后,请幼儿将四组圆柱体分别嵌回,放回教具柜原处。
配对的延伸——相同圆柱配对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A组、B组、C组和D组,卷毯。
活动提示:1.分别取出四组插座圆柱体放在地毯上。
2.将各组圆柱分别抽出,全部散放在地毯上,拿走座体。
3.请幼儿找出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圆柱配对。
4.将配对好的圆柱置于地毯一角。
注:此活动也可小组合作进行。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的练习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1.取来任意一组插座圆柱体,抽出圆柱,拿走座体。
2.老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序列练习(参照“基本操作”部分)。
3.鼓励幼儿操作。
4.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可用语言提示。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
活动提示: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请幼儿独立进行“序列练习”,将圆柱体依次排好。
2.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
”从圆柱队列中任意抽出一个,放在旁边,将剩下的圆柱重新整理好。
3.请幼儿睁开眼睛,找出拿出来的圆柱体原来的位置。
可分别进行抽取头、中间、尾圆柱体的练习。
4.老师还可以将抽出的圆柱藏起,询问:“哪个位置少了一个圆柱?”幼儿指出位置后放回,请幼儿判断归位是否正确(难度较大)。
序列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两张桌子(或用地毯)。
活动提示: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置于桌上(或地毯上),将圆柱取出,拿走座体。
2.在另一张桌上进行序列练习(以B组为例):取一个圆柱置于桌上,从另一张桌上(或毯上)拿来圆柱体,两两比较后,将较粗的置于左边,较细的置于右边,如此继续,完成序列操作。
粉红塔适应年龄:2.5-3岁(有插座圆柱体C组的练习经验)准备材料:地毯,粉红塔(10个粉红色立方体,边长以1 cm的等差从10 cm减小到1 cm),字卡“大、小”各一张,图卡一套。
直接目的:初步感知三维物体体积的变化。
间接目的:1.培养专注的观察力。
2.培养手眼协调及手指抓、捏的动作控制能力。
3.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4.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活动提示:◎准备1.与幼儿一同取来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至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
3.示范教导幼儿拿取立方体的方法:用右手取,大块的立体需用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抓住塔上方。
4.指导幼儿从小到大将塔一一取出,散放在毯上。
5.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序列练习——垂直垒塔1.取对比强烈的一大、一小两块粉红立方体,配合字卡,进行普通的名称练习:(1)出示字卡,请幼儿读出“大”、“小”。
询问幼儿:哪个是大的?请幼儿将“大”的字卡放在大立方体旁边。
同样,将小木块与相应字卡进行配对。
(2)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2.将粉红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垒高:询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大的?”请幼儿将最大的立方体选出置于面前地毯上。
再请幼儿找出剩下立方体中最大的一个,正放(每边所留的间隔相等)在第一个立方体上。
如此类推,将塔垒完。
3.垒塔时动作要慢,用目测和比较的方式找出大的。
4.垒完后,引导幼儿感知协调的塔形,和幼儿一起用双手从下至上、再从下至下,轻轻抚摸塔身,建立对粉红塔的触觉记忆。
5.鼓励幼儿尝试,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6.请幼儿将粉红塔块一个一个取下,散放在地毯上,再依由大到小的顺序以一边对齐的方式重新垒塔。
7.序列的名称练习:取3个粉红塔块——最两端的2个和中间的1个,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认知大、小:8.操作完成后将塔块一个个慢慢取下来。
请幼儿用取教具时的方法,从最大的塔块开始,依次放回教具柜原处。
错误订正: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塔块。
2.边与角的对齐用视觉订正。
延伸变化:序列的延伸——序列基础上的配对准备材料:粉红塔,图卡一套,地毯。
活动提示: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从小到的顺序取来散放在地毯上。
2.老师取出一张图卡,请幼儿找出与图卡中正方形相合的立方块,置于图卡正上方(底边与正方形边长相吻合)。
3.将图卡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请幼儿从最大的图卡开始,比较后选出适当的立方块,进行图卡与塔块的配对操作。
序列的延伸——变化方式的序列操作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
活动提示: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次取来散放在地毯上。
2.将粉红塔以一边对齐的方式,竖着垒起来。
3.用最小的立方体沿每层塔的边缘比较,体验等值关系:每一块塔块的边长与最小块边长的结合等于下一层塔块的边长。
4.再将塔以正对齐的方式依从大到小的顺序横着摆出。
5.请幼儿将粉红塔以角对边的方式竖着垒起来。
6.将请幼儿将粉红塔以角对角的方式横着摆出。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练习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次取来散放在毯上。
2.老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垂直垒塔的操作(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3.询问幼儿:“能像我一样把塔垒起来吗?”4.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老师可用语言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