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城市道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设计说明书1、工程概述1.1工程范围河源高新开发区分三期实施,本次设计为二期工程内甲六路工程设计。

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G1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依次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平交,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

道路标准断面宽为50m。

具体布置如下:3m人行横道,两侧分隔带3m,机动车道路缘代0.5m,非机动车道路缘代宽度0.5m,机动车道宽16m,非机动车道宽8.5m。

2、设计依据标准和规范2.1道路性质和技术标准2.1.1设计依据1)河源市高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1:1000电子版地形图;2)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3) 相关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

2.1.2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红线宽度:60m4)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5)路面荷载标准:BZZ-100KN6)道路结构设计年限:15年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机动车道宽度确定以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为起始年进行设计,路面设计要求以双轮组重车轴载BZZ-100KN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强P1=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直径r1=10.65cm;在设计使用期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筑路材料丰富。

7)雨水排水部分技术标准按雨水、污水分流体制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雨水排水设计。

(1)假设全线没有其他排水系统,雨水按自然地势排放。

(2)雨水水力计算:采用公式q=876.0)10()lg99.01(8.2738++tp, Q=ψ⨯ F ⨯ q其中:重现期P=1年,径流系数=0.3,最小管径D450mm。

2.2设计规范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4);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 2006)。

2.3工程地质条件由浅到深的顺序如下:第一层填筑土:填筑土:紫红色,青灰色,灰白色,稍湿,松散,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角砾及碎石等,粉质粘土约占50%,角砾、碎石约占50%;角砾、碎石呈棱角形、亚圆形,粒径1~7cm。

为新近堆填,尚未完成固结,属欠固结土。

第二层粉细砂:青灰色,灰黑色,湿,松散~稍密,有臭味,粉细砂约占70~80%,含粘粒10~20%,含少量有机质、淤泥等。

第三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暗紫红色,泥、铁质胶结,风化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块用手易折断,为极软岩。

3、道路设计概要3.1线形设计技术标准1) 设计车速=60km/h。

2) 竖曲线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170m。

3)该设计道路全线为一直线,故没有平曲线设计。

3.2 道路横断面设计设计标准: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60米设计年限:15年根据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及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采用三幅路形式。

通过计算机动车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3.75米,路缘带两侧各0.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宽3.7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人行道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宽度和横坡的确定以及人行道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

道路总宽50m,详见标准横断面图。

3.3 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为甲六路。

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

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0米,其中行车道为16米,非机动车道为17米,人行道为6米,,两侧分隔带6m。

由于相交道路较多,故绿化带仅在交叉口处断开,断开距离根据交叉口的大小拟定,详见道路平面图。

3.4道路纵断面设计该路自然地势较为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既有和规划中的相交道路的高程,结合了两侧原地面高程进行设计。

变坡点均在整桩号。

纵断面设计均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

5%,最小纵坡0.3%),本设计段的时速为60km/h,最小坡长为180米,共设计五条竖曲线。

3.5路基路面设计3.5.1 地基参数选取根据地质资料,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42MPa,为了加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5.2 道路结构设计机动车道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石灰粉煤灰土。

人行步道采用:6cm混凝土方砖(C30)+3cm水泥砂浆(1:3)+10cm水泥稳定石屑。

3.5.3 道路结构层设计参数道路各结构层的力学参数应满足规范要求。

3.6 排水工程设计3.6.1雨水管道设计方法地面道路采用雨水蓖收集降水,管道排水方式。

3.6.2雨水管道的位置和规格1)雨水管的位置锦绣大街道路雨水管管位:左右侧雨水管位于非机动车道内,距道路中线15米处。

2)雨水管道规格和管基雨水管管径,坡降根据计算进行设计。

本次设计雨水管径500~800,本工程设计内有雨水出水口1座。

雨水管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承插式Ⅱ级管,120°混凝土管基,另加铺10cm碎石垫层,检查井间距大部分为40米;少数为60m。

设计管段长在100——200米范围内。

3.7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设计道路沿线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相交。

设计时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3.8 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

设计计算书1、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和分车带部分组成。

横断面设计采用三块板形式。

1.1机动车道设计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和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车辆换算系数:黄河 JN150:1.0尼桑CK20L:1.0解放 CA10B:2.0交通 SH14:1.5太拖拉 138:1.0东风EQ140:1.0南阳351:1.5根据的原始资料,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 t= N i ×(1+r)t ‒1式中:N t —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pcu/d);N i —现状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t —规划设计年限;r —交通量平均增长率。

其中N i =(1300+620+770+580+62)×1.0+170×1.5+(1000+83)×2=3815N t = 4734×(1+10%)15_1 =14487(2)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h(单)=N t×k×δ Nh(双)=N t×k式中:Nh—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pcu/d);K —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取k=0.11;δ—方向不均匀系数,取δ=0.6;Nh(单) =14487×0.11×0.6=956Nh(双) =14487×0.11=15932)城市道路各种车型混合行驶时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约为1245pcu/d。

3) 通行能力验算及机动车道宽度确定(1)机动车道车道数估算N(双向) =双向小时交通量/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取整数。

N(双向)=1593/(1245×0.8×0.59)=3.5,取N(双向)=4故车道数取N(双向)=4。

注意: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将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进行道路分类系数折减与交叉口影响折减后,得到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本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分类系数取0.8,交叉口折减系数取0.59。

(2)通行能力验算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1245×0.85×2=2117≥1187则车道数满足要求。

(3)机动车道宽度W c=n×b×2=2×3.75+2×0.5 =16式中:W c —机动车道宽度(m);n —单向车道数;b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3.75m;W 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1.2 非机动车道设计非机动车道宽度=2×3.75+2×0.5=8.5m,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

1.3 车行道路横坡度车行道横坡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绿化带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布道采用2%直线型横坡。

1.4 人行道设计人行道宽度取0.75×8=6m,两侧分隔带3m。

路侧带内侧高出车行道0.15m,两侧分隔带高出车行道0.2m。

横断面具体布置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2、道路平面设计2.1 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曲线半径的选定,曲线与直线的衔接,行车视距的计算及弯道内侧障碍物的清除,沿线桥梁、道口、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布置,道路绿化和照明布置,停车场(站)和汽车加油站公用设施的布置,最后将上述设计内容绘制成一定比例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1000,具体见道路平面图。

2.2 城布道路平面设计图的绘制。

(1)绘制内容见《城市道路设计》。

本设计要求绘制出车道边界线、绿化带、各路口边界线、人行步道边界线等,并附尺寸标注。

(2)绘制范围视道路等级而定,通常在道路两侧红线以外各20~50米,本设计为红线外两侧各50米。

(3)其它,如指北针、图例、比例尺、图号、大样图、简要的工程说明等,在图右下角绘制图签说明。

3、道路纵断面设计3.1 在进行纵断面设计主要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200米,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进行纵断面设计、设计竖曲线。

3.2 在进行拉坡的时候,应尽量与原地面接近,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与相交道路的高程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在考虑填挖平衡。

一般采用多挖、少填(相对原地面线而言),做到缓坡宜长、陡坡宜短。

3.3 在拉坡的时侯,变坡点应取为整桩号。

在交叉口范围内避免设有竖曲线。

3.4 在进行拉破时,结合两侧地面高程,尽量维持既有标高,减少以后土地开发成本,并保证满足管线敷设要求。

本设计段内在满足最小纵坡的要求下,采用的纵坡,最大纵坡3.2%,最小纵坡1.2%,共设有5个变坡点。

变坡点竖曲线参数见下表:3.5竖曲线的设计及曲线要素的计算1)变坡点桩号K0+220,i1=-1.4%,i2=2.5%,R=5000m。

解:ω=2.5%+1.4%=3.9% ,为凹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