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

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检查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白杨》。

2、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地预习,请同学读一读文中的词语。

3、学生自主学习卡中的“疆”字写得不美观(出示“疆”字)疆,是个象形字,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疆字造成这样吗?(出示“疆”字的演变)甲骨文早期,上下两块田错开排列,表示田界。

到了甲骨文后期,又加上了“弓”字,表示以武力护卫领土。

到了金文,在两块田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的意思。

到了小篆,又加上了“土”字,强调“领地”的意思,说明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

最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楷书。

你认为要把“疆”字写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老师把这个字的书写过程进行了录像,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来写。

学生在自主学习卡的课堂收获一栏把这个生字,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巡视。

学生评价写字。

二、了解背景1、你知道新疆在哪里吗?谁能在地图上给大家指一指?介绍新疆:1949年9月25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五天前,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后,国家发现这里经济特别落后,就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来支援新疆的生产建设。

这篇课文所讲的事情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新疆一片荒芜,到处都是大戈壁。

谁知道戈壁是什么意思?(蒙古语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看看戈壁的样子,教师配合视频范读第一自然段。

大戈壁给你什么感觉,谁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总之,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一段?这儿的环境这样恶劣,那生长在这里的白杨长得如何呢?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白杨的外形特点是“高大挺秀”,这个特点,从两个孩子的对话中也能感受的到。

指名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

三、探究白杨特点父亲的话语中也满是对白杨特点的赞美。

自己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白杨树直的特点。

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从来是什么意思?一直都这样,它刚刚成长的时候——很直,成长过程中——很直,长大以后——很直,在水土气候优越的环境中——很直,在环境恶劣的戈壁中——很直。

2、白杨树适应力强的特点。

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哪两个词语表现了它的适应性强。

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想到,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

乡村需要它,它就……学校需要它,它就……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

现在,沙漠需要它,它就……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

3、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

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哪一组词语更加突出了它的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更加突出了白杨的坚强。

我们似乎看到,(当它遇到遮天蔽日的风沙时)(当它遇到拳头大小的冰雹时)依然顽强地向着高空伸展。

(当它遇到持续数月的干旱时)把自己的根深深地钻到到地地下,汲取水份,努力地生长(当它遇到滔滔不绝的洪水时),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它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引读:白杨树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表现了戈壁滩上白杨树上外在特点和性格特点:适应力强,不怕任何困难。

借助这几个关联词语背诵爸爸说得话语。

四、爸爸的心愿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不能)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初中。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只知道这些,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默默地思考几秒钟,想好请举手。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到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初中。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带他们去新疆读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不知道新疆究竟有多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板书:建设边疆)请同学们看一看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们为新疆所做的贡献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五、体会含义虽然,爸爸所表白的和他所做的,孩子们现在还不理解,但是,爸爸介绍的白杨树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后来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呢?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什么?(他由白杨树想到了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将来,他也想让孩子们做一名新疆的建设者,又怕他们吃不了那里的苦。

)爸爸为什么又笑了?(他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想到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坚强,将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感到很欣慰)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好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啊!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白杨,实际是在赞美谁?(板书: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借赞美白杨而赞美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喻)白杨是边疆工作者高尚品格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人民做贡献的象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守卫边疆的战士、默默无闻的护士、援藏的老师、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用上“()从来就这样()。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写一段话,讴歌这些建设者。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六、课外拓展课后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同样是写白杨,茅盾是如何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的。

板书:借白杨喻建设者高大挺秀高尚品格适应力强扎根边疆坚强不屈建设边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

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还比较陌生。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不想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能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我在教学中补充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白杨》效果分析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找句子“戈壁滩上的白杨长得怎么样?”并且分角色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然后,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

通过朗读、思考、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

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

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题目是《白杨》,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

《白杨》教材分析《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