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是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

台湾是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

台湾保护传统文化情况的调查
厦大附中八年二班毛奕霖
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也有着鉴真和尚的遗骨,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礼仪。

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礼乐制度,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

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

在大陆却无法看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大陆的文化,只是一个“四不象”。

对于西方文明,中国大陆只是吸收了浅层次的、表面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陆早已将它革命,“弃之如敝屣”。

这造就了一个结果:今天中国虽然在表面上已经开始“超英赶美”,各种超级工程震惊外邦,而在实际上却日益走向病态。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人们的普遍感受。

文革对中国传统的打击的确是毁灭性的。

很多人都清楚的记得,文革时期儿女告发父母,学生告发老师,朋友告发朋友,邻居告发邻居,夫妻相互告发的悲惨情景。

在许多人眼里,台湾由国民党管理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事实上正是由于国民党的管理,台湾才能够躲过文化大革命的危机,将中国的大部分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6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

1949年,两岸分治。

国学在大陆成了“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变成需要破除的对象,继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变成应该被扫荡的“牛鬼蛇神”。

台湾则刚好相反。

国民党一败退到台湾,就开始清除日本殖民主义的影响,致力于全面
恢复中国传统文化。

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亲自担任总会长,全力推动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才得以保存。

台湾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至今依然在使用、学习各种传统文化。

自1949年以来,台湾学校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

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

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

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当中国大陆的初中生在欣赏韩寒、郭敬明的小说,而对枯涩难懂的国学望洋兴叹时,台湾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却早已能够将《老子》、《论语》读的朗朗上口甚至背诵了。

在中国曾经被唾弃、被视为“牛鬼蛇神之物”的“国学”在台湾受到了这样的尊重,可见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

除了国学文化,客家语、闽南语也在台湾受到了极好的保护。

台湾原住民在台湾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
们在台湾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客家人、闽南人的人口在台湾社会人口不算少,所以客家语、闽南语也是台湾通行的语言一种,像今年的台湾大选,马英九与谢长廷在辩论时和竞选集会时,在说普通话和闽南话的同时都会用原住民语(例如阿美族语和客家话)来发言或问候。

客家语、闽南语和原住民语虽然不算是社会通用语言,但是为了照顾和维护社会的这类人群,台湾社会每年的各大颁奖典礼都会设立一些原住民语、客家人、闽南人有关的奖项,这在我看来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这样能够使更多人靠拢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最终起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台湾社会设立的有关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并不是一种“台独”行动,只是一种单纯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保护行动,体现着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社会所应有的包容特质,我们的官员总是将保护传统文化当作一项极其严重的政治任务,导致了很多过于“教条的政策”如京剧走进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去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而不是去传授这种文化,弘扬文化是让更多的人去欣赏重视这种文化,而不是让人掌握这种文化。

台湾社会这种保护文化的措施这的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相关图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