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答案]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低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2.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答案]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3.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答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4.水肿[答案]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5.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答案]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8.低钾血症和缺钾[答案]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缺钾是指细胞内钾和机体总钾量的缺失.一页[1]。
1.酸碱平衡紊乱[答案] 病理情况下引起的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而产生pH异常的情况。
2.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答案]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3.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答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的状况。
5.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答案] 指除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大时的代谢性酸中毒。
6.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答案] 当血浆HCO3-浓度降低,同时伴有CL-浓度代偿性升高时,则呈AG正常型或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7.反常性酸性尿[答案]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8.反常性碱性尿[答案] 酸中毒时尿液一般呈酸性,但在高血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亦见于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远曲小管上皮Na+-K+交换增强,导致肾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故称之为反常性碱性尿。
9.SB(标准碳酸氢盐是指在全血压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毫米汞柱,温度38摄氏度,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10.BB(缓冲碱)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11.BE(碱剩余)也是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碱或酸的量。
12.AB(实际碳酸氢盐)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13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离子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呈减少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4.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除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5.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6.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缺氧[答案] 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血氧容量 [答案]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为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红蛋白的质和量;该项指标反映血液的携带氧的能力(正常值为20ml/dl)。
3.血氧含量 [答案] 为100ml血液实际的带氧量,主要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CaO2通常为19ml/dl,CvO2通常为14ml/dl)。
4.HB氧饱和度(SO2)[答案]血红蛋白结合氧的百分数,SO2主要取决于氧分压。
5.低张性缺氧[答案]以PaO2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血,称为低张性缺氧。
低氧血症是指血氧含量降低,故低张性缺氧又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6.呼吸性缺氧[答案] 由肺的通气功能或换气功能障碍致PaO2降低和血氧含量不足称为呼吸性缺氧。
7.发绀[答案] 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8.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答案] 当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后者被吸收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因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称之为肠源性紫绀。
9.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答案] 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所引起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10.组织性缺氧[答案] 在组织供氧正常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或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11.组织中毒性缺氧[答案] 因毒性物质抑制细胞生物氧化引起的缺氧称为组织中毒性缺氧。
1. 发热[答案]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称为发热。
2. 过热[答案] 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异常等原因造成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平衡而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
3. 发热激活物[答案]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4. 干扰素[答案] 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
5. 内生致热原是指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6产EP细胞凡是能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称为产EP细胞。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是、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2.应激原是指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则统称为应激原。
4.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一定强度的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应激表现为一动态的相同的特异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疾病,甚至死亡,称为GAS。
5. 急性反应期蛋白指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质。
6.热休克蛋白是指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
7.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少数溃疡可较深或发生穿孔。
1.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有效循环血液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结构损伤和个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自身输液是指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比后阻力增加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3.自身输血是指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使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这种代偿称为自身输血。
4.休克肺在严重休克病人晚期,在脉搏、血压和尿量平衡以后,出现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称之为休克肺。
6.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期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必须依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症。
7. CARS就是指感染或创伤时机体产生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和对感染易感性增加的过于强烈的内源性抗炎反应。
8. ARDS(急性呼吸窘迫征是指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一种以弥漫性呼吸膜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在休克中又称为休克肺。
9.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理过程。
2.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
主要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血液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红细胞被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各种裂体细胞。
1.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本质相同,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性从轻到重的全过程,心力衰竭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
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3.心肌衰竭因心肌本身的结构性或代谢性损害引起受累心肌舒缩性能降低,称为心肌衰竭。
4.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其特征是心室壁显著增厚而星期那个容积正常甚或减小,使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增大,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狭窄。
6. 离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心腔容积增大,室壁有所增厚,其特征是心腔容积显著增大与室壁轻度增厚并存,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基本保持正常,常见于二尖瓣或主动脉关闭不全。
7. 射血分数每搏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8. 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衰时,患者的心排出量低于正常,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性疾病及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力衰竭。
9. 高排出量心力衰竭心衰时患者心排出量仍高于或不低于正常群体的平均水平,称为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严重贫血、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0. 紧张源性扩张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11. 肌源性扩张心肌拉长不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不能与静脉回流相适应,故血液可在静脉系统中淤积,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的增多,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心腔通常也扩大,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13.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呼吸费力或喘不过气得感觉。
14.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的最早表现之一,其特征是患者在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