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神以养生啬神以养生啬神是养身之第一要义,“少费即谓啬”,所谓啬神就是爱惜精神。
战国时哲学家韩非子在《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影响之下,提出了“啬神养生”。
他讲人要适当运动和平静,不要思虑过多,要珍惜智慧,爱惜精神。
《后汉书·周磐传》:“昔方回、支父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
”。
《太平广记》卷五五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寒山子》:“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宋·张耒《齐居赋》:“絶嗜窒慾,爱精嗇神,声色不御,滋味罕亲。
”“啬神养生”论逐步形成并影响深远。
啬神以养生韩非子隋末唐初,著名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对“啬神养生”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深化,且借用了“灯用小炷”的形象比喻: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燃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养生也是这样的道理。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必须爱惜,不轻易浪费。
啬神以养生孙思邈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繁衍生息,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
如不节制情欲、纵欲过度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
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这是人之常情。
但欲不可过,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欲要防患于未然,则须适动静有节,省思虑之费,“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
”商周时有谚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劳神过也。
啬神以养生“啬神养生”就是不要透支精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欲,处处注意摄养爱护,尽量减少它的消耗,如果毫无节制地透支精力,久之必耗伤生命,重则夭殇折寿。
因此要做到“养生啬神忌劳心”、“养生啬神忌过喜”、“养生啬神忌过忧”。
啬神以养生劳心而不啬神常因用脑过度而英年早逝,过喜不啬神常会乐极生悲,出现笑死牛皋的悲剧,过忧而不啬神则因忧思过度、疑神疑鬼,神情恍忽、百病丛生。
因此,啬神是养生第一要义。
养生须知啬药王孙思邈能年逾百岁而不夭,从古至今堪称是奇迹。
他的养生之方、之术源于民间经验的总结及个人切身体会,简易实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推广应用。
他在养性十大要中提出一曰啬神,二曰爱气的观点,明确指出养性重在自慎,重在自我调整心态,以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今天养生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遵守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孙思邈啬神观来自老子《道德经》中“治人事天,莫若啬”,他认为天地、日月、自然、人类、社会、土、农、工、商各行各业以及个人生命运行,都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
正如他与卢照邻的一段精湛对话,卢问养性之要,他答“天有盈亏,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谁都不可例外。
这段对话意思是教育人们必须融入自然,顺应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追求。
切莫脱离现实而妄念、妄求、妄劳。
精气神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惜精养神,惜气保纯和实际上就是要节欲、保精、微劳不累。
即节辛勤以养力,节烦恼以养神,节房事以养精。
精、气、神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人体精化气、气化神需百日左右,这个过程复杂多变。
既是物质转化过程,又是心理、生理转化过程,若一个鲜活的生命化工厂,在人们心理、生理支配主导下才会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等元素,转化为精、气、神。
这个过程随着天体运行,季节轮回、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变化。
人们常说伤筋动骨的康复至少需要一百天,实际上精、气、神的转化至少需要百天左右。
鉴于此,我们必须特别珍惜、呵护来之不易的精、气、神。
恬淡静心,养性全神人一旦缺少精、气、神,免疫力自然会下降,致使病邪侵身,尤其是产生坏情绪后,气怒之中,肝不养心,心必自乱。
孙思邈认为,要成为一个长寿者,必须身心俱健,形体无妄,恬淡静心,养性全神。
他提出的十二莫:“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大笑,勿汲汲所欲,勿狷狷怀忿恨,若能不犯,则得长生也。
”还提出十二少:“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为提醒人们切实重视,又强调提出把握纠正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勤、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
”他反复强调十二莫、十二少、十二多的主要目的是告诫人们正确把握并控制情志的变化,即既无过激,又不能不及的养性是关键。
教育人们必须把握适度,遇事千万不可偏激,不能太过的道理。
范进中举发疯病,是因为过喜,而平时多小病的人却能长寿,就是因为处处谨慎,从不放纵自己,遇事把握适当而得福。
培养积极的态度啬神、爱气那么,作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来说,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嗇神、爱气,使有限的精、气、神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人应该有精神寄托,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目标,这样才会让人充满信心,产生自觉的意志和行动为之积极奋争。
一但痴心妄想,高不可攀便会使人丧志,失落、颓废。
一个人长期被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所禁固,充满忧愁与苦恼是最大的伤害。
这就是百病源于心的道理。
其次,可以培养多种爱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
人心不老,精神不空虚,才会始终保持乐观情绪,使生活更加精彩。
琴、棋、书、画、养花、种草、宠物、垂钓、创新发明、有所作为,可使人产生无限乐趣。
人为兴趣而辛劳、而付出则自觉自愿,因为精神充实,觉得生活有意义,所以对养性益神大有好处。
韩非啬神养生论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韩国人。
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
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
他特别强调了“少费即谓啬”的主张。
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
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
如不节情欲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
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人皆有之。
但韩非认为欲不可过,故视强则目不明,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不能决黑白谓之盲。
听甚则耳不聪,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不能别清浊谓之聋。
思虑过度则智识乱,智识乱不能审得失之地,心不能审得失谓之狂。
要预防盲、聋、狂之灾,则须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
如果不顾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耳伤,五味害人胃肠之理,须知“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要防患于末然,心“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故曰:“治人事,大莫如啬”养生莫如啬南宋诗人陆游,一生诗作甚丰,77岁时吟的《小饮梅花下作》,有“六十年间万首诗”一句。
据传,陆游80岁以后,每年还能作诗400余首。
陆游不但诗作得又好又多,养生也颇有心得,其中“啬”的养生思想最具深意,也最值得今人推崇。
陆游《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五云:“吾闻诸先贤,养生莫如啬。
”诗说得明白,“啬”之于“养生”,不是陆游的发明,而是“闻诸先贤”。
什么叫“啬”?《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韩非子·解老》曰:“少费之谓啬。
”《吕氏春秋·先己》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之大宝。
”根据“先贤”的说法,“啬”当为“节省”或“爱惜”之意。
用这个意思去养生,当然是不错的,但总觉得没有完全达到陆游“养生莫如啬”的本意。
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养生莫如啬”的“啬”呢?有学者将“啬”解释为“节制”。
“养生莫如啬”,就是“养生没有比节制更重要的”,强调了“节制”对养生的作用。
这样理解“啬”,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养生的理念。
节制,包括节制欲望、节制饮食、节制精力等,对于养生,确实是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
陆游生于动荡,长于忧患,经历坎坷,却活到85岁,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寿诗人,他的长寿,其实并无秘诀,只是善节制而已。
这一点,从他写的养生诗句可得到佐证。
陆游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写食粥对养生的功效。
陆游一生,饮食上无过高要求,一碗粥足矣!食粥是诗人饮食上崇高“啬”或“节制”的具体体现,自然也是他“致神仙”亦即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在《幽居即事》中,陆游写道:“我虽迫耄期,勤慎亦在习。
”《秋怀》诗还有“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句。
虽然到了人生晚年,仍然坚持“勤”和“慎”。
“勤”,可理解为“小劳”。
不是不劳,也不是大劳,而是小劳。
对老年人来说,不劳太逸,大劳不宜,惟小劳有益。
这是精力或体力上的“啬”、“节制”。
“慎”,可视为心态修养,通过调解情感、平衡心理,达到静心寡念。
这是欲望上的“啬”、“节制”。
“啬”或“节制”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智慧。
谁领悟了这种智慧并长期实行之,谁就拥有了健康。
这是陆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
韩非“啬神养生”论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
在《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影响之下,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
他特别强调了“少费即谓啬”的主张。
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
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
如不节情欲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
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人皆有之。
但韩非认为欲不可过,故视强则目不明,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不能决黑白谓之盲。
听甚则耳不聪,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不能别清浊谓之聋。
思虑过度则智识乱,智识乱不能审得失之地,心不能审得失谓之狂。
韩非认为,要预防盲、聋、狂之灾,则须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
如果不顾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伤,五味害人胃肠之理,须知“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要防患于未然,心“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故曰:“治人事,大莫如啬”。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风火,人有三宝:精气神。
传统医学讲的人的三宝:精气神,从现代医学来讲,动静无节,思虑过度,则亏精,损气,伤神,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所以,韩非的养生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想事甚多,这验证了一句俗语“老者长虑”。
面对一件不顺心的事,老人会终日忧愁思虑,甚至会把几十年前的是非得失之事忆起,思虑万千,愁肠百转。
长此以往,会有损健康。
所以“啬神养生”还是很有道理的。
韩非啬神养生经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韩国人。
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
他特别强调“少费即谓啬”的主张。
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
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
如不节情欲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