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梵高作品介绍

梵高作品介绍


• •
海牙时期 1882年,(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搜集英国报刊插图, 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 德伦特及纽南时期 1883年,(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 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 1885年,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 《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 巴黎时期 1886年,(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与弟弟提奥同住,在乎 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 1887年,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 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创作《唐吉老爹》,开始 绘制向日葵连作。
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 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 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 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 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 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 “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 激情。’‘这是他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欢的蓝 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空》。 不同的是,画中的夜晚并没有给人压抑之感, 而是多了几分和谐欢畅。 他在给爱弥儿~贝纳的信上写着,我对描绘夜 景、夜空以及夜晚的景致着了迷,这个星期我除了 画画、吃饭、睡觉之外,什么也没做。我会一口气 画十二个小时,甚至十六个小时,然后一连睡十二 个小时的觉。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男人对绘画的执着与热情。 而且,那时梵高的心情应该是自由快乐的,暂时忘 却了生命的孤独。所以在这幅《夜晚的咖啡馆》中 可以看到,虽然宁谧的蓝色夜晚将至,在黄色调的 灯光下,在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依旧展现着人 们的欢乐。
生平简介: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 宗德尔特,是荷兰 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 梵高(1822-1885)和安娜· 科妮莉娅· 卡本特期 (1819-1907)的长子。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 学校。 1869年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赛尔分店 工作。 1875年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 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年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 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 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年被教会解雇,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 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 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 德· 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开始画素描。
十五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 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 高以重 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 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 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 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 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 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 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 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 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 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表现主义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 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 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 家的典型,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 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 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文森特· 威廉· 梵高
“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 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 啊,那些不信仰太阳的 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人物简介:
文森特· 威廉·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 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 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 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 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早 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 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 贝尔纳、P· 西 涅克和P· 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 《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 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 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 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 性。
割耳朵后自画像
1888年梵· 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 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 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 梵· 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 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 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 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 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 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 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 高作品 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 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 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 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 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 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 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 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 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 何处?
创作理念:
印象主义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 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 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 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 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 性。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 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 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 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艺术影响: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 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 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 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 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 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 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 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 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 • 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 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 上……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 像哥特式的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 高更前几天对我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 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 我画的这一幅。 •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 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代表作:
《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星月夜》、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梵高在阿尔勒卧室》、《阿尔附近 的吊桥》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 独特的追求。
梵高的作品题材 ①向日葵
②麦田 柏树
③自画像
吃土豆的人
•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 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工为题材的 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 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 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 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 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 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 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 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 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 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 鲜活的生活。” 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 有几幅变体画,确切完成的时间应在18 85年4至5月 梵高在给其弟弟提奥 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 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 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 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 自己的食物。”
• •

• •

阿尔时期 1888年,(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 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10月高更来访。12月高更离去,随后 梵高的右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 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 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右耳。 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两名德国的艺术史 研究学者于2009年5月曾提出,梵高的右耳可能是在与高更一次 争吵中,高更挥刀误伤而导致梵高右耳被割掉。两人为了掩盖事 实真相,维持友谊,而向警方谎称割耳事件是梵高自己动手所为。 但此论点争议很大,因此此事件目前尚无任何可靠解释。在此期 间由于弟弟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 沙龙展出。 圣雷米时期 1889年,(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梵高自愿进圣雷米 之精神病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