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
2、写作背景:1980后的美国社会转型 作者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
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 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 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 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b.广电总局下发的“限娱令”,虽不敢说它对各大卫视盲目跟风、 竞相制作娱乐节目的现状有多大的改善,但至少可以把它看做是在电 视“泛娱乐化”趋势下的另一种声音。沉溺于内容和形式都不断丰富的 娱乐节目中,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一种批判思考。
c.《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 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而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 以“治学严谨”著称。也许个案欠缺代表性和广泛性,但结合自己的体 会,确实可以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与以前大不相同。据说现在的大学教 授上课如果不准备几个笑话,底下绝对没人肯听。在这个时代,乏味却 认真的教师似乎无法得到关注,相反麻辣犀利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喝 彩。书中提到:“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 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对比如今新媒介提供的多媒 体课件和所谓的“快乐学习法”,印刷文字显得沉闷枯燥,通过无声无 图的阅读过程培养思维能力,这甚至成为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
这本书出版的1985年,互联网还没有大行其道,作者还只视电视为 洪水猛兽。但他所描述的有关娱乐的一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有了更为 多样的表现、更加多彩的内容。我们似乎又向着娱乐至死的进程迈了一 大步。如果不想让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反思波兹曼在书中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方法是反对娱乐进入严 肃的话语模式—— 例如新闻、政治、教育、宗教,但这是不可能实现 的。第二种是找到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以娱乐反对娱乐,也就是创 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让我们认识到电视对公众话语的控制,但是这 种方式仍然要依赖电视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突破。最后一个希望渺茫 的方法是让我们的学校去解决这个难题。虽然希望渺茫,但我们仍然对 此抱有希望。 他的这一方法让我想到了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在90年代以后逐 渐被国内的学界接受。在《媒介素养引论》一书中,作者特意就大学生 这个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做了说明。她认为,大学生是媒介使用的一个 特殊群体:与上一辈不同,他们是中国社会“电视陪伴成长”的第一 代;与中小学生不同,这群人对于电视的亲近感以及唯我独尊的收视习
1、 娱乐业时代的到来
1、作者观点: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
中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本该是一个愉悦温馨的 画面,但画中的四个人都没有头颅,只看得到躯干。这略带诡异的画 面,配合着“娱乐至死”的标题,似乎已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电视将人们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了思想,丧失了判断,麻木不 仁,任人摆布。为阐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对 新闻、宗教、政治、教育四大电视内容进行了分析。
总的来说,19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 实,更加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 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 《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 的负面影响。 3、电视“泛娱乐化”成因:媒介即隐喻
不仅如此,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 播内容的形式,而不同的传播形式又会规范乃至决定话语的内容。根据 这一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不同的媒介 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当媒介形式发生改变,公众话语乃至整个文化 的内容和意义都会发生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对世界的认识也随之改 变。
的讯息,却忘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如此过度的娱乐让我们失去自我, 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几个例子是在我看这本书时想到的,虽然我的认识还不够深 刻,但在看书过程中的这种联想,加深了我的体会和感受。
a.《新闻1+1》栏目近期播出的一期节目,报道了民营连锁书店“光 合作用”多家门店关闭的消息,反映了在网络书店和电子化阅读的冲击 下,我国民营书店堪忧的生存现状。习惯并享受着“读图”乐趣的我 们,还有多少人愿意静静地读一本书,进行一次严肃的思考。
惯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后得到延续和释放。要培养他们的媒 介素养,让他们用批判的眼观、四边的头脑来看待媒介,可以通过以下 方式:创立媒介教育学科、开设媒介素养的互动型课程、开设具有一定 理论深度的媒介批评课程、组织相关的学生社团或让学生自主管理校园 媒体。由于时间有限,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会在今后 的学习中进一步去认识。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消解崇高、解构经典、 恶搞历史、窥视明星。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 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 被影视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所充斥。“读图”时代确实给我们一道 道视觉盛宴,而且其所具有短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大部分文字 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如此丰盛的享受到底又留下了多少有意义的东 西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看,一味地接受电子媒介传达
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的教育似乎变得轻松而愉快。观看教 育节目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不需要有记忆,学习和运用的东西不需要 阐释,任何信息、故事、观点都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对电视来说,教 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援引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证实:人类已从印刷业时代步 入到娱乐业时代,电视具有娱乐性无可厚非,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 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2、受众主体性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江晓原说,就中国的情形而言,我们曾长期 生活在短缺时代——物资短缺、资金短缺、信息也短缺。短缺时代的生 活培养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这种心态在面对信息问题时就是忘情 地、不顾一切地拥抱和讴歌所谓的“信息时代”。 的确,我们一直认为信息是好东西,我们狂热地搜索信息,泛滥地 利用信息,兴奋地传递信息。我们从未对过信息过剩有所抱怨,从未对 信息垃圾的包围感到不适,从未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模式 提出质疑或批判。 其实,让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根源并不是电视,也不是 网络,更不是娱乐本身,而在于我们自己。既然如此,解决问题的根本 应回归到创造媒介、利用媒介继而被媒介所左右的主体——受众身上。 受众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依赖信息;受众在接触和处理媒介信息 时,应主动用理性和智慧去选择信息,而不是为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控 制。 面对技术不断更新的媒介,面对全民娱乐、集体搞笑的时代,我们 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拔掉各种电源插头,而是学会如何在高速运转的社 会里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维护内心的平静和充 实。
电视新闻本该是严肃的,然而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 后,却浮现着娱乐粗俗而狰狞的面目。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 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杂乱的新闻,再残忍的谋杀、再严重的政治错 误、再悲惨的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 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 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 反交流理论。
娱乐业时代的反思 乐至死》有感
——读《娱
久闻这本书的大名,不少文章和评论专栏都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 作为其批判当今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的理论依据。那时就觉得这会是 本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书。这学期,终于借着这个机会阅读了这部书 和相关资料。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在此, 我想从以下 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作者认为,电视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由电视媒 介自身特性所决定的。
在接受和继承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对其进 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写 到:“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 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 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在他看来,技术和人 的关系绝不是机械意义上的工具和使用者的关系那么简单,“我们创造 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媒介能以一种隐蔽却强大 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加工现实世界,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 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漫长历史中.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人们主要通 过书籍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电报产生了大量及时传播的信息,摄影术 使图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电视的出现,更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人类因 此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 代”。
电视的到来,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成千上万的图片、铺天盖地的广 告,,斑斓夺目而稍纵即逝。信息由于时间限制被压缩成一个个片段, 文图声并茂的表述调动着受众的感官和情感。这种刺激性强、调动感官 享乐、新鲜轻松的传播方式让人来不及思考,也没人费心进行思考,因 为思考会妨碍观看。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 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二、娱乐业时代的影响
不可否认,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 渠道。没有哪一种节目能像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如此彻底地摒弃观众的 各种差异,在不同阶层的观众面前实现如此平等的沟通;也没有哪一种 节目可以为范围广大的观众提供轻松忘我的休憩环境,让观众在紧张的 社会节奏下进发会心的微笑。就像波兹曼所说,我们要反思和批判的并 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一种“泛娱乐化”现象。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 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 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
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是商业化的,营
运的根本目的是赚取利润。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 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 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户的青 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