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复习资料1.地图的定义p2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的基本特征p1○1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2具备完整的符号系统;○3必须经过制图综合;○4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3.地图的分类p3—41)地图按所表示的内容分类: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2)地图按包含的区域范围分类○1按自然区划分:世界地图、大陆地图、自然区域地图等;○2按政治行政区划分:国家地图、省(市、区)地图、市图、县图等;○3按经济区划或其他标志划分。
3)地图按用途分类:通用地图和专用地图;4)地图按使用方式分类:桌面地图、挂图和野外用图;5)地图按存储介质分类:纸质地图、胶片地图、丝绸地图、磁介质地图(光盘地图、电子地图)等。
6)地图按其他标志分类。
4.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概念p3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地图的构成要素p10○1数学基础:控制点、坐标网、比例尺和地图定向;○2地理要素:地图的主体;○3整饰要素:外图廓、图名、接图表、图例、坡度尺、三北方向、图解和文字比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和依据等。
6.地图的分幅与编号:求图幅编号(P11)7.地图的成图过程(P15)⑴实测地图:传统的测图方法是利用测角、测高仪器测定目标的角度、距离、高差,由测图员利用分度规、比例尺等工具确定目标点在图纸上的点位,按图式符号标准绘出图形。
数字测图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在输入、输出设备的硬、软件支持下,利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在电子手薄、磁卡或便携机内,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在输出设备上就可以输出标准的地形图。
⑵航测法成图:传统的方法是对航空像片进行几何纠正、镶嵌,地物的属性和控制都要经过外业的调绘和测量,在立体测图仪上完成地貌测绘,从而获得地形图。
数字测图首先将影像数字化,然后运用计算机对数字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得所需要的图形和数字信息,在绘图仪上输出地图。
⑶传统编绘方法:①地图设计;②原图编绘;③出版准备;④地图印刷。
8.计算机地图制图过程(P18)①地图设计;②数据输入;③数据处理;④图形输出。
9.地图学的概念(P21)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10.地图投影的概念:(P36)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11.变形椭圆:(P38)12.地图投影的分类:(P43)⑴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①等角投影;②等面积投影;③任意投影;⑵按投影方式分类: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切投影、割投影;②条件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柱投影、伪圆锥投影。
13.兰勃脱投影:比例尺≤1:100万,看课本P49~5214.高斯克吕格投影:(P68)⑴平面直角坐标系——方里网,比例尺≥1:25万比例尺方里网间隔(cm)实际距离(km)1:5千10 0.51:1万10 11:2.5万 4 11:5万 2 11:10万 2 21:25万 4 10⑵分带:①3°分带:从1°30′E自西向东划分,△λ=3°,比例尺≥1:1万;②6°分带:从本初子午线划分,△λ=6°,比例尺≤1:1万。
⑶中央经线的计算方法:已知一个点的经度L,计算其所在6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Lo 公式为:n=取整(L/6+1) ,Lo=6*n-3 ;已知一个点的经度L,计算其所在3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Lo 公式为:n=取整(L/3+0.5),Lo=3*n,其中n为带号。
15.地图比例尺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作用。
定义:地图上的线段长度与实地相应线段长度之比。
(1/ m = d / D)表现形式:⑴数字式;⑵文字式;⑶图解式:直线图解式、斜分图解式、复式图解式。
作用:⑴决定图形的大小;⑵反映量测精度(比例尺精度指0.1mm代表的实际距离);⑶地图概括的详尽程度。
16.地图定向:⑴方位角:从过某点P的指北方向起,顺时针量测某一方向转过的角度。
⑵分类:①真北方向:沿经线指北;②磁北方向:磁针指北;③坐标北方向:x轴方向。
17.数据源:(P96)实测数据、地图资料、影像资料、统计资料和各种文字资料。
18.制图数据的分级:(P99)①顺序量表②间距量表③比率量表④定名量表⑤自然裂点法⑥人为因素。
19.地图符号的分类:(P109)⑴按符号的几何特征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
⑵按符号与地图比例尺的关系分为依比例符号、不依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依比例符号。
⑶按符号表示的地理尺度可分为定性符号、等级符号和定量符号。
⑷按符号的形状特征可分为几何符号、艺术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图表符号、文字符号、色域符号。
⑸按图形特征可分为仰视符号、侧视符号和会意符号。
⑹按定位可分为定位符号和非定位符号。
20.符号的视觉变量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概念:表象性符号之所以能形成众多类型和形式,是各种基本图形元素变化与组合的结果,这种能引起视觉差别的图形和色彩变化因素称为视觉变量或图形变量。
要素:形状、尺寸、方向、明度、密度、结构、颜色和位置。
21. 普通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要自己看书哦)1)独立地物的表示;2)水系的表示:○1海洋要素的表示:a.海岸:﹠高潮线:蓝色实线;﹠低潮线:黑色点线;b.海底地貌:&深度基准面:根据长期验潮数据所求得的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的潮面,也称“理论深度基准面”。
&海底地貌可以用水深注记、等深线、分层设色和晕渲等方法表示;○2陆地水系的表示:河流河宽:水位线间距离水深:常水位时的深度 3.5为流速单位m/s 箭头指向为流向3)地貌的表示:写景法、晕滃法、晕渲法、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等等高线:○1首曲线(基本等高线):细实线描绘;○2计曲线:加粗实线;○3间曲线:长虚线;○4助曲线:短虚线。
4)土质和植被的表示:常用地类界、说明符号、底色和说明注记相配合来表示5)居民地的表示:在地图上应该表示出居民地的形状、建筑物的质量特征、行政等级和人口数等6)交通网的表示7)境界的表示22.专题地图内容的十种基本表示方法并比较异同:P145十种基本表示方法:点:定点符号法;线:线状符号法、运动线法;面:连续分布:质底法、等值线法,局部分布:范围法,离散分布:点值法、分区图表法、分级比值法、定位图表法。
23. 地图注记的功能、分类和设计p2051) 功能:○1标识各对象;○2指示对象的属性;○3表明对象间的关系;○4转译。
2) 分类:名称注记和说明注记。
3) 设计:字体、字大、字色、字向、字列、字位、间隔、配置等。
24. 制图综合的概念、方法和影响因素p2161)概念: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对地图内容进行选取、化简、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即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信息提取出来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这样的过程称为制图综合。
2)方法:○1选取:资格法、定额法;○2概括:形状概括(删除、合并、夸大)、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概括;○3定位优先级;○4地图符号矩阵:舍弃、移位、压盖。
3)影响因素:地图用途、比例尺、景观条件、图解限制和数量质量。
25. 地图集的概念p375为了统一的用途和服务对象,依据统一的编制原则而系统汇集的一组地图,编织成册(或活页汇集),称为地图集。
26. 地图集编制中的统一协调工作的内容p379○1图集的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2采用统一的原则设计地图内容;○3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4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5采用统一协调的整饰方法;○6统一协调的基础底图;○7编图按一定的先后顺序。
27. 地图分析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作用)p404地图分析:就是把地图表象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我们感兴趣的客体,利用地图上所负载的客观实体的信息,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地图表象进行分析解译,探索和揭示他们的分布、联系和演化规律,预测它们的发展前景。
作用:○1研究各种现象的分布规律,例如:水系分布、结构和河网密度,居民点的类型、密度、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系、地貌、交通网的联系,从土壤图和植被图上分析我国各种土壤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等;○2研究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例如:分析地震和地质构造图,发现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地带的曲折最突出部位、中断部位、汇而不交的部位,与大地构造体系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某种特殊的“指示植物”同某种矿藏有关等;○3研究各种现象的动态变化,例如:通过不同时期的河道、岸线位置反映水体的变化方向、距离和速率;根据地图了解诸如台风路径、动物迁移、人口流动、货物流通、军队行动、沟谷发育等发展过程;○4利用地图进行预测预报,例如:地震、天气、石油储量;○5利用地图进行综合评价;○6利用地图进行区划和规划;利用地图进行国土资源研究。
28. 对地形图分析可以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自己整理一下哦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如图上只有地物,不表示地面起伏的图称为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