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法律事实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法律事实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法律事实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法律事实。

本文中,法律教育网的小编对民法高频考点民事法律事实的要点进行了整理,供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权利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义务
司考民法讲义:民事责任
司考民法讲义:民法的基本原则
1、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总是存在一定的原因。

这个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不是一切客观情况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因为很多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等不能当然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故不属法律事实。

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一个法律事实,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法律事实。

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就需要两个法律事实:立有遗嘱;被继承人的死亡。

2、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1)事件。

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也可以表述为,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个人无法预见或者控制的。

能够产生导致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有:
A、人的出生与死亡。

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导致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等。

B、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另外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行为也属于事件。

法律敎育网
C、时间的经过。

时间的经过也是一种法律事实,它可以引起一些请求权的发生或消灭。

(2)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

行为一般是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有些行为是不以发
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但仍可以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产生。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表意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A、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以行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具体内容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B、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

例如创作行为,从事发明创造的行为,侵权行为等。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