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痛中心精品资料

胸痛中心精品资料

第一节胸痛中心的建设一、胸痛中心的概述[1](一)胸痛中心的概念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

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

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

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现今我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多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医院成立“胸痛中心”。

此后,美国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约5000余家,并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其中的900余家已经获得当时的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 Care SCPC)的认证。

此外,德国通过依托急诊PCI的医院建立胸痛单元(Chest Pain Unit CPU)大大地提高了STEMI 患者的救治水平。

从2007年开始,德国建立了CPU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工作,CPU建设使德国STEMI的救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资料统计德国CPU收治2244例STEMI患者从发生症状到FMC降至2.08h,97%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平均D-to-B时间降低至31min。

大量研究表明胸痛中心规范的医疗流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早的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胸痛中心的建设仍较为滞后。

20世纪90年代,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最先提出应注重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并率先建立了朝阳医院“AMI 绿色通道”。

至90年代末,全国多家医院开通了“先治疗,后交费”的AMI绿色通道,初步缩短了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

2002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立我国第一家正式命名的CPU,其主要是以急诊科为依托,为AMI患者提供快速诊治的绿色通道。

2010年在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CSC)主任委员胡大一倡导和组织下发表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由此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正式起步[2]。

2012年8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先后通过SCPC认证,成为我国首批符合SCPC标准的胸痛中心。

2013年在时任CSC主任委员霍勇指导和大力推动下,经国家卫计委授权,在CSC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参照美国和德国相关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起草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至今为止(2016年7月)已认证至第八批“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累计共84家各级医院,覆盖了我国大陆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今年再次修订发表新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并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基层医院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三)建设胸痛中心的意义“胸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其中高危胸痛包括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命性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

随着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发展,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胸痛疾病诊治链的衔接缺乏连贯性,医务人员对各专业指南的认识和规范应用缺乏一致性。

目前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1)诊断与鉴别诊断缺乏规范化的流程;2)诊疗时间延迟;3)漏诊、误诊率高;4)病情复杂,过度医疗与不足并存;5)科室间和院内外有效协作与整合困难等[3]。

ACS占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的大多数,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ACS临床路径研究(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严重不足。

一是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入院就诊时间延迟,在二级医院为5h,三级医院则更是长达8h;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患者出院诊断存在错误;三是治疗不规范,仅有5%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介入性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其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18%。

我国急性胸痛的诊治流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的ACS救治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至就诊时间延迟和就诊后在医院内诊疗时间延迟,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是ACS的病死率较高和远期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规范的胸痛中心的建设有关。

由此可见,胸痛中心的普及建设已势在必行。

在城市和基层(即区县医院)推广胸痛中心概念并尽快建立一定数量的规范的胸痛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和社会价值。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城市相似,我国农村和乡镇居民以AMI为代表的急性胸痛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救治形势日趋严峻。

为此,今年CSC“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区县基层医院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草案)》的制定工作,积极推广和扶植区县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已被列入今后的一项主要工作。

这需要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共同重视、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医疗体制还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当下,胸痛中心不仅是一种规范的医疗模式的推广或建设,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理念的建设,以及向国民与患者传播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它面向全社会昭示了胸痛疾病可防可治,并且更要早防早治,胸痛疾病的防治更应从年轻人抓起,甚至从娃娃抓起。

今后,胸痛中心的核心理念应该从涉及缩短就医和诊疗时间,不断改进流程逐渐发展到交叉医学、精准医学、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多学科相融合的层面,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急救医疗质量和疾病长期综合管理水准。

例如AMI患者的远期预后并不是由某1-2个治疗方案所能决定的。

因此,胸痛中心成功建立就不单单是人员和资源重组或设立一个机构那么简单,新的胸痛救治理念的建设和推广还任重道远,不断改进与提高诊疗质量是医学永远的追求。

任何医学诊疗过程与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应“为患者的未来着想”才对!二、胸痛中心的组织建设及管理[4、5、6](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胸痛中心需要通过整合医院内外优势医疗技术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高效诊疗通道,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其可以是不改变现有医院结构基础之上运作,也可以重新组建实体机构开展胸痛急救工作。

胸痛中心的协调和管理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形式是基本统一的组织机构来保障各项流程的实施。

1.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是领导、组织和协调胸痛中心全面工作的最高组织机构,对胸痛中心的实际建设和发展负全责。

其必须具备调动院内外技术、行政资源共同为胸痛中心服务的能力。

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的建设和重大决策,并设立副主任委员协助落实日常工作;委员应包括与急性胸痛诊疗相关的学科(急诊科、心内科、心胸外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和医疗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

该委员会负责对胸痛中心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议,对所执行的制度、流程和培训等工作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意见,制定规划和提出发展建议。

2.胸痛中心总监胸痛中心总监包括行政和医疗业务总监,分别负责协调具体日常工作。

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或急诊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基层医院可由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如科主任担任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能,他必须具备对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和早期急救的能力以及协调急救的能力。

同时任命一名从事急诊或医疗行政管理工作(如医务部门)的人员担任行政总监,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全面负责协调胸痛中心的行政管理和资源调配的工作。

两位总监共同主持参与制订胸痛中心的发展计划、各类培训方案;负责团队建设的管理;参与制订和组织实施胸痛中心的医疗工作流程;完成医疗工作目标和计划。

定期组织和参加胸痛中心医疗技术和质量分析工作,主持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制订不断改进措施等具体工作。

3.胸痛中心协调员指定一名具有急诊或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骨干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及其他急性胸痛疾病的能力。

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配合总监做好日常管理及主要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参与制定与胸痛中心“关键要素”有关的战略规划及财政预算,并组织实施胸痛中心的医疗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定期召集和参加医疗技术分析和质量分析会,并将相关会议情况完整记录和汇总存档。

4.专责小组及职责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胸痛中心委员会、胸痛中心总监、胸痛中心协调员是胸痛中心的基本组织机构骨干工作人员,为了分工合作,明确责任,根据不同的分工还应成立胸痛中心相应的专责小组,以便统一指挥。

专责小组的分类和组成可根据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包括:院前急救组、远程会诊、介入团队(无急诊PCI资质的基层医院可由溶栓团队代替)和培训组。

并由专人负责所以时间节点、临床数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传,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务必给予重视,切实做好,必须保证原始记录、病历和数据库或上传资料的完整和数据统一。

(二)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核心制度)建设健全的管理制度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管理制度包括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胸痛中心数据库质量控制制度、以及其他与质量分析会制度配套的奖惩制度和各类人员值班制度等。

各胸痛中心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制度。

以下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和质量是考核各中心持续改进和每3年核查一次的最主要的专业指标。

1.联合例会制度联合例会制度是胸痛中心为协调院内外各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立场和观念,共同为胸痛中心建设和发展而设立的专门会议。

其主要内容:包括必须参加例会的人员、举行时间、例会讨论的主要议题、讨论内容以及例会记录、材料保存等明确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