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 汉唐医学标尺 《脉象图》的应用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 汉唐医学标尺 《脉象图》的应用

前面我们在讲汉唐医学基础标尺之一《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的时候,取了一个病案,来作为脉象图的一个展示,我们现在看一下当时的这个脉象图:关于这个脉象图的一些简单的分析,前面已经讲过,并且跟随脉象的反馈表现指导用药。

一诊:生白术12茯苓9干姜9桂枝9细辛4杜仲9肉桂9制附子9熟地6制黄精9独活12姜半夏9葛根18五味子7生黄芪12大枣9生姜1块。

一周二诊:红参9生白术12苍术9茯苓9干姜12(9)肉桂9制附子9(12)姜半夏9独活15(12)当归9杜仲12葛根15(0)柴胡9制黄精9山茱萸9(12)。

两周。

()内的数值,表示其在第二周的用量。

下同。

三诊:当归9(12)生白术12苍术9茯苓7桂枝9党参9(12)川芎7丹参9姜半夏9独活12杏仁6(0)厚朴7(5)制黄精12细辛4干姜9制附子9。

两周。

昨天是第四次复诊,下面的这个图就是昨天病人刻诊的脉象图:从一诊到四诊时,间隔5周(35天)的时间,我们帮助其身体,把脉象从图一中的近乎山穷水尽的状态,纠正到图二所示比较充盈的状态。

我们前面说过,寸口脉脉象的表现,就是其对应臟腑的当前状态。

从上面脉象图来看,当前臟腑充盈的情况,在外力的参与下,纠正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对了,就是这个。

——【九候若一】。

这个方向一定不能丢了哦。

而且,是在外力撤出之后,依然能长期保持【九候若一】的标准。

这个就是【平人】了。

四诊:党参9生白术9茯苓9干姜9杜仲12肉桂9(7)制附子9制黄精12山茱萸9熟地7(9)姜半夏6(9)独活12(9)升麻7麦冬7对比这先后两个脉象图,大家最直观看到的是什么?最显然的,就是后面的这个脉象图中,——病人的脉象开始充盈过半了。

那么,这个充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过,寸口脉,首先是臓腑情况的当前反馈。

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看见的脉象充盈的表现,其实就是臓腑之气当下达到充盈程度。

我们说过,寸口脉,首先是臓腑情况的当前反馈。

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看见的脉象充盈的表现,其实就是臓腑之气当下达到充盈程度。

我们先看,这个右手脉的对比:1、我们先来看右手脉象的整体大势的表现。

与上一图相比,这次的脉象图中,右手脉,从原本只有沉部很少一部分区域有脉象的表现,充盈到寸关尺三部中的沉部、到中部。

脉象表现也比较充盈。

【右尺】的“浮部”区域的中、下两个部分区域,也已经开始出现了脉象。

【右关】的“浮部”的下部区域,也已经开始出现脉象。

【右寸】的“浮部”区域的下部,从前向后的脉象,也在逐渐加强。

2、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些脉象图中的细节表现:首先,从右手三部【浮部】,如下图所示:右手脉的浮部,也都开始出现了局部充盈的表现,使得整个【浮部】的脉象,表现出“后高前低”的上升趋势,即右尺和右关的升浮,明显要大于右寸的表现。

这个是整体的【形】的表现上出来来,但是【势】还不够,还很不充盈。

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浮部的脉象,虽然已经开始填起,但还不够充实。

而这个“不够充实”,依然是不足的表现。

所以我们在后续的组方中,填充并且升体,依然是大方向。

此外我们在看到,在浮部脉象的最上层,依然很有一层紧脉,从寸一直到尺部,而且在图中也明确标注了有“2度”的紧脉。

这个是标示其紧脉的深浅、及轻重程度的。

“2度”,是以“10度”为最高值划分的,表示紧的程度较轻。

至于这个紧脉的来源,我们在后面继续讨论。

在右手三部脉的“沉部”从寸到尺,也都还有一些不足的表现,不够充盈。

在三部脉“沉部”的中上,到“中部”的全部区域,标示有“充实”的标注。

这样,右手的整体脉,就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有不足(不充实)而中间层比较充实,同时在脉的最上层,还有2度的紧脉的表现。

那么,这样的脉象,标示什么意思呢?3、脉象图的解读针对脉象图的解读,我们首先解读的是【大势】。

所谓的【大势】,就是脉象的整体反应、以及整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在这张图中,以第一次的脉象图作为参照,可见病人的整体脉象在得以充实。

但是还不够。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右手三部的浮部,都还严重不足;其二,沉部还略有不足,不够充实。

其三,浮部上层表现出来的紧脉。

即浮紧脉。

(这个也是所谓“浮紧”的脉象。

所谓“浮紧”的脉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区域,它可以出现在浮部的最上层,也可以出现在沉部的中下层。

也就是说,所谓的“浮紧脉”,是可以出现在浮中沉任意一个深度位置的。

很多人对这个“浮”字,认识很片面。

大抵是收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说“浮如木在水中漂”的描述所影响。

这是老李害人的。

“木在水中漂”确实是浮。

但是,浮,不仅仅只是“木在水中漂”啊。

木在水中漂,是浮在水面的。

哪怕是木头百分之99%沒在水中,它也依然是漂在水面的。

这个描述,就局限了呀。

潜水员潜水,从30米下潜到50米,这叫下潜;从50米上到30米,这个叫什么?——上浮。

所以说,【浮】,不仅仅局限在水面的。

在任何深度,只要表现出向上的【势】,就都是【浮】。

所以,我们说所谓的【浮脉】,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脉象”上的描述,同时还是“脉势”上的描述。

也就是说,浮脉,不仅仅只会出现在浮部的最上层。

在浮中沉的所有深度上,都是可以出现“浮脉”的。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臟者,藏也。

”所以,我们取寸口脉,就可以直接探查其对应的臟藏的情况。

而脉象某一部的浮中沉,就是其对应【臟】的潜藏的容积刻度。

浮部不足,很显然,就是其人的【臟】还没有存储“满”,还可以继续存储。

沉部不够充实,说明其人对应的【臟】潜藏的能力还不够。

所以在后续的组方用药中,还要继续加强其潜藏的引导。

而中部表现得比较充盈,这个就很好玩了。

对于这个病人来说,这种中部的充盈,来源于两个部分:其一,是药力的填充。

其二,是侧重中焦的建设和促进脾胃的生化。

所以,从这个脉象的反馈,就可以看出这个“外力”的来源和方向。

所谓的“外力”,就是来自身体外部的力量。

很多都可以形成这种外力的,这里就完全是“药力”的表现了。

有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来转化出这种外力,例如艾灸的“灸力”等。

2、我们先来看左手脉象的整体大势的表现。

我们把左手三部的脉象图截取如下:从这张脉象图中看,第一眼反馈的信息是啥?——空。

病人的左手脉的整个浮部,都是没有脉象的。

整个中部的中部上、中部中的区域,也都有很多空白。

(为了更加精确标注脉象的信息,我们把“浮、中、沉”三部,每一个部分都继续再细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分割,例如浮部,就可以分为浮部上、浮部中、浮部下;中部就可以分为中部上、中部中、中部下;沉部也一样分为沉部上、沉部中、沉部下。

)沉部的沉部下,也有一些空白。

在脉象图中,这些空白,都标示没有脉象。

属于严重的亏空。

但是,相对于第一次的脉象图中的亏空,则已经充盈了很多了。

所以,不足,依然是这张脉象图的大势。

所以,在下一步的组方中,针对这个左手脉三部亏空的填补,依然是一个重要方向。

下面继续仔细研判。

这个左手三部脉的“浮部”都是空的,这个就是亏空,没什么花样的。

在这个三部脉的中部,都分别出现向上的隆起。

这个隆起,在切脉时,手指下是非常明晰的。

这个标示啥?这个标示脉象有向上↑的势头,说明脉象正在得以填充。

脉象得以填充,其实反馈的就是对应的臟,在得以填充。

虽然看起来,这些隆起的区域,填充的表现还很疏松不密实,但终究也是“有了”,比空白无脉,则要强多了。

好吧,也正因为有这些的不密实,提示后续这方面的填充,也还要加油。

在这个左手脉的“中部下”、和“下部上”的区域,标注的脉象“充实”。

而“沉部中”、“沉部下”的区域,则标注有“略不足”,说明病人的三部根基,虽然已经得以填充,比之前有所恢复,但依然不够。

我们说过,左手脉是右手脉的根基(右手脉为阳,左手脉为阴)、尺部是三部的根基(寸为阳,尺为阴)、沉部是三部的根基(浮为阳,沉为阴)。

那么,左手的尺部的沉部,就更是根基中的根基。

这里是人身阴的大本营、大水库。

这里干枯,是极其严重的事情。

这里是哪儿?肾阴。

所以,综合左手的脉象图信息,整体的养阴虽然已经有所收获,但是还远远不够。

所以这个方向,还是下一步的重头戏。

好,到这里,这个脉象图的初步研判和分析基本完成。

下面继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继续调用这张脉象图:直接比对这个右手的脉象和左手的脉象,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很简单的,右手的脉象图形式,明显好于左手的形式。

那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啥?——“养阴”呀。

重点是“养阴”,这是照顾左手的脉象形式(即养摄心肝肾三臟之阴),不需要“养阳”吗?右手脉也有很多不足呀。

养阳,显然也是必须的。

毕竟也是很不足的嘛。

但是,怎么养?这既是个技术活、还又是细工活了。

这里面就有很多好玩儿的东西了。

首先,就“阴阳”而言,阴是阳的根基。

其次,就这个脉象图而言,阴明显还弱于阳。

所以,我们后面的工作重点,就是以“养阴为主,养阳为辅”。

养阴,本来就比养阳难。

存钱本来都比赚钱难。

工作重点确立了。

那么怎样去落实呢?我们再来拆分,看看这里可以怎样养阴、怎样养阳。

从脉象图中看,病人的阴,整体都严重不足。

所以,“填补”是一个主题。

那么,“填补养阴”有哪些方式呢?我们常用的有两大类:其一、直接填充。

针对这三部的养阴,我们常用的有,熟地、制黄精、麦冬等。

其二、直接生化。

启动病人的脾胃功能,让其身体主动工作,生化产生各种身体需要的阴精物质。

怎样启动脾胃功能?健脾呗。

很多中医,都只会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填充、努力填充、大量填充等等填充。

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填充进去的、地黄也好、黄精也好、啥啥也好,填进去的就可以变成“真阴”吗?不是的。

你填进去的,对于身体来说,都是外物。

是需要经过身体加工、处理、提纯、合成等,才能生成、转化成真阴的。

所以说,你填充的东西,对身体而言,顶多就是“来料加工”的“来料”多了。

“来料”多了,就等于“产出”多了?不是吧。

临床并不少见很多笨蛋一味地强调“来料”而把工厂压垮了的情况。

填补,只是解决有“来料”的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产出”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要存储足够的“真阴”。

不是足够的“来料”。

所以,要解决“产出”的问题,就要加强身体的“生化功能”。

只有“来料”足了,“生产”强了,“产出”才能最大程度提升。

这个逻辑很简单的,对不对?“产出”依靠谁?脾胃呀。

脾胃属土,是人体重要的物资生化来源。

正常的人体,为什么不会出现“阴虚”的情况?就是因为脾胃能够源源不断地生化提供呀。

这是人体固有的生产基地,为什么不重新整合,恢复正常的生产呢?可惜,很多人一看到阴虚,就死命地填充大量阴寒的药物。

大家看看这个现象是不是通病?蠢不蠢?你这填补下去的,就是真阴了?不知道这样大量的阴寒塞进去,首先损伤的是脾胃?脾胃损伤了,还生化个啥?还玩个啥?谁的经脉、臟腑里流淌的、存储的是熟地之气?黄精之气?这些外物,终究是外物。

再是上品,再是精纯,也不可能等同于人体的臟腑之气、精微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