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理解

中庸理解



拟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 试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题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狷者有所不为也。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 所包含的意思? 所包含的意思?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狂 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 现实意义
中庸概述
• 全局思维:顾全大局,为大局(国家、 全局思维:顾全大局,为大局(国家、 社会、 学校)着想, 社会、党、学校)着想,仍是人们用以 解释其行为的原因和借口 • 阴阳转换思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阴阳转换思维:塞翁失马, • 冲突解决:以和为贵、不走极端、恰如 冲突解决:以和为贵、不走极端、 其分 • 做事不能太“绝”:给他人留余地,放 做事不能太“ 给他人留余地, 人一马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 恶分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是最高的德行。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 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 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 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 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 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 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 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 理性的。 理性的。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 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可行也。 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是什么意思?“和为贵”是不是“放之四 礼之用,和为贵”是什么意思? 和为贵”是不是“ 礼之用 海而皆准”的真理? 海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 曰:“过犹不及。” …… …… ……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也。 ,狷者 不 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 为什么?( ?(4 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 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拟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 试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题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狷者有所不为也。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 为什么?( ?(4 价?为什么?(4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 的理解。 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 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 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 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 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 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 握分寸。一句话: 不及”都不好。 不及”就是“ 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 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 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 就是“过火” 过了火” 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 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 彻底” 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 “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 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 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 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 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 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 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 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 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 列宁说过: 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 ——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 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 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 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模 拟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试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题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