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与潜在经济效益的想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逐渐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产业规模也日益扩大,
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在建筑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也是频繁发生,经过分析绝大部分事故都与管理因素有关,只有确保安全,企业才可能有效益和
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全生产; 经济效益; 管理对策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确保安全,才能使效益和发
展相一致。
安全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
这就要看我们如何把握
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探寻其中的本质规律,通过有效的作用来达到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我们“既要安全,又要效益”的双赢目标。
1 概述
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其特点是产品固定而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
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样式多,又是露天作业,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大,而且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不稳定,使建设工程施工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高风险的行业就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因此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建设
工程的生产行为意义重大。
安全生产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的前提。
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对人、机、物料、环境进行
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
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防止伤
亡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安全与消耗的关系、安全与效
益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管理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繁荣的关系、安全与国民经
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这些关系在相互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规律。
研究
和分析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建筑行业推行安全
法规,实施安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根据理论研究和大量安全事故分析,发现管理的落后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
原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安全水平在管理制度、评估方法手段、市
场主动调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现分析如下:
(1)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章“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第16条的规定,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建设单位(业主)承担的责任
非常有限。
作为业主代表的监理单位按《建筑法》的第四章规定,从法理上对施
工单位的安全总是不承担监督管理责任。
导致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只注重工程的
质量、进度、投资等问题,而对施工过程的人员、机械等安全问题则认为是施工
企业内部的事,很少参与管理。
事实上,安全事故与图纸设计质量、施工进度要求、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项目技术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并非仅仅由于施工单位管理疏漏造成,而是与项目前期策划及施工准备的缺陷、
施工过程的抢进度赶工期、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安全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很
大关系。
(2)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不健全,安全检查执法力度有待改进。
我国对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
的方法进行。
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地反映
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
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3)市场经济杠杆和调节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
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企业安全业绩未能发挥各种的调节作用。
建筑市场安全制约
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仍不重视安全业绩,工伤保险制度推行缓慢,加上险种
单一保费高昂,理赔困难,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3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潜在经济效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一项国策,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是指在安全和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应服从安全,但是由于安全是依附于生产而存在的,所以安全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不像普通投资所产生的效
益那样能够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
程中。
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
安全就是效益,而且是最大的效益,其价值是无法
用简单的数字来计算的,即安全得到保障,不发生事故,生产和经营活动能够正
常开展和连续进行,避免了安全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安全事故发生后亡羊补牢
式的额外支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安全生产条件下,职工的安全,健康得以保障,这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
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口碑和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反之,不重视安全,不能确保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也是不可估算的。
因此,正
确认识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安全生产看成是潜在的效益,象抓经
济效益一样抓安全生产工作,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
4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的对策
(1)安全需要投资,安全也有成本。
安全投资包括两方面:1)安全事故发
生后所导
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2)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采取的
安全防范措施所需要的投资。
实践证明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安全
措施以及投入远大于为防止安全事故而提前进行的安全投资。
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了有效的施工安全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未来
伤害事故的发生。
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对安全的管理”而不是“对事故的调查”。
(2)建筑安全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但应在经
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
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
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
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完
善硬件设施,从本质上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
险评价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并对症下药,优化组合各种风
险管理技术,适当提高安全投入,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通过制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加强对职工的教
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培训其安全生产主人翁态度,将安全生产责任
落实到个人,将安全生产作为业绩考核的重头戏,与收入挂钩,激发职工搞好安
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旧思想旧作风,从超前性、预防性和根本性上思考解决生产过程中安全
问题的新途径,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5 结语
只有生产安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保障;只有施工安全了,施工企业才
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进一步
确保安全生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大
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静,谭大璐.浅论建筑企业的安全投入[J].建筑安全,2008(11).
[2]罗云.建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张飞涟,王磊明.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建筑安全,2006(2).
[4]罗斯.M.斯塔尔.鲁昌,许永国译.一般均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