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2), 179-187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2023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s—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Xing HuangThe Laboratory for Affect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7th, 2019; accepted: Jan. 22nd, 2019; published: Jan. 30th, 2019Abstract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D) have 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facial expression, leading to BD’s social dysfunction. Attention is a basic cognitive processing. Abnormal visual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can often reflect the mechanism be-hind emotional disorder.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abnormal attention processing in BD, andsummariz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bipolar disorder group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were discussed.Keywords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Facial Expression, Attention, Visual Scanning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从注意加工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干预启示黄杏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收稿日期:2019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30日摘要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D)对情绪面孔存在识别障碍,从而影响该群体的正常社会黄杏活动。

注意是一种基础的认知加工,对情绪刺激的视觉注意异常往往能反映情绪紊乱背后的机制。

本综述从注意加工的角度,总结了以往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群体对情绪面孔存在的情绪识别障碍相关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归纳讨论。

据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临床干预的设想。

关键词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情绪面孔,注意,视觉扫描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的一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Fagiolini et al., 2015; Michalak, Yatham, Maxwell, Hale, & Lam, 2007)。

其临床表现为阶段性循环出现的持续情绪高涨、观念飞跃及活动异常增多的双相躁狂发作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负性思维的双相抑郁发作或情绪稳定期(Goodwin & Jamison, 2007)。

情绪控制和情绪认知异常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典型的症状(Abrams, Redfield, & Taylor, 1981; Goodwin & Goodwin, 2007)。

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或情感的调节能力受损,并且通常伴有一系列额外的神经认知障碍,包括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分类能力受损(Addington & Addington, 1998; Getz, Shear, & Strakowski, 2003; Malhi et al., 2007)。

面孔表情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也是传达个体情绪情感状态的一个重要信号。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准确识别和理解是个体进行社会活动和获取社会信息的来源,也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Getz et al., 2003)。

2. BD群体对面孔情绪识别存在障碍的证据许多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BD人群在进行面孔情绪识别(facial affect recognition)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识别障碍以及大脑情绪加工区域的激活异常。

Lawlor-Savage等人(2014)通过控制情绪面孔呈现时间是否受限来研究双相躁狂患者面孔情绪识别受损的情况,他们发现在不限制时间的情况下,BD被试与健康被试之间的识别准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识别时,BD患者出现对愉快面孔的识别障碍,而在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上与健康组没有显著差异(Lawlor-Savage, Sponheim, & Goghari, 2014)。

大量研究发现,与健康个体相比,BD患者在识别与自身心境状态一致的(mood-congruent)面孔情绪时,负责情绪加工的重要脑区杏仁核(amygdala)会出现过度激活,而与认知控制和行为监测有关的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则相较健康被试显著更低,同时眶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激活进行调节)与杏仁核的联结也会出现减弱的现象(Adolphs, 2002; Fusar-Poli et al., 2009; Jennifer et al., 2008; Yurgelun-Todd et al., 2000)。

而对与自身心境状态不一致的(mood-incongruent)情绪面孔,不同阶段的BD患者则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偏差(cognition bias)。

例如,处于双相躁狂阶段的患者在进行面孔情绪识别时存在积极偏差(positive bias),即将表达负性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为正性,且难以识别恐惧和厌恶表情,会将恐惧表情知觉为惊讶从而可能促使患者的持续接近行为,而显然此时回避行为更具适应性;处于双相抑郁阶段的患者则存在消极偏差(negative bias),即将表达正性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为负性,难以识别中性和积极情绪面孔,会将这类情绪面孔识别为消极(Calder, Keane, Manes, Antoun, & Young, 2000; Lembke & Ketter, 2002; Murphy et al., 1999)。

黄杏3. BD群体对情绪面孔的视觉注意相关的研究“注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促使情绪产生并会受到情绪影响的一种认知加工(Schwarz, 2000; Shimojo, Simion, Shimojo, & Scheier, 2003),“视觉注意”则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Cacioppo, Klein, Berntson, & Hatfield, 1993),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被认为可以解释情绪紊乱背后的机制(Beck, 1976; Mathews & MacLeod, 2005)。

Murphy等(1999)对manic期和depressed期的BD患者的行为抑制能力进行研究,发现抑郁相和躁狂相的BD患者分别对负性刺激和正性刺激表现出行为抑制困难,即这两类人群对情绪刺激分别存在负性注意偏向和正性注意偏向(Murphy et al., 1999)。

有研究者采用GO/NOGO范式发现,当要求被试看到愉快面孔时做出相应按键反应,对悲伤面孔不做反应时,处于manic期的BD患者对愉快面孔相较悲伤面孔反应更快,表现出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对消极情绪面孔则表现出情绪敏感性缺陷,而在健康被试组没有发现此类差异(Degabriele, Lagopoulos, & Malhi, 2011)。

3.1. 视觉追踪研究(Eye-Tracking)除了基于反应时和准确率对注意偏向进行研究外,还一种非常适合用来研究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视觉注意的方法则是眼球追踪技术(eye-tracking),通过这个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心境障碍群体在某个注意点的注意时长以及注意的捕捉区域(Keith, 2009),还可以研究该群体对各类情绪刺激不同的视觉注意模式和视觉扫描轨迹(Gotlib & Joormann, 2010; Gotlib, Krasnoperova, Yue, & Joormann, 2004; Klin, Jones, Schultz, Volkmar, & Cohen, 2002; Mathews & MacLeod, 2005; Pelphrey et al., 2002),从而更好地探索心境障碍背后的机制和完善相应的临床干预手段。

有研究者采用眼球追踪技术,通过“最初的注视倾向”和“注视点平均停留时间”这两个指标对BD患者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Garcia-Blanco等人对各阶段的BD患者加工非面孔情绪图片时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自由观看非面孔情绪场景时:1) 处于抑郁阶段的BD患者对愉悦图片较其他图片的注意显著减少,表现出对愉悦刺激的愉快敏感性缺失;2) 处于躁狂阶段的BD患者最初的注意更多地指向愉悦场景,表现出该类人群对愉悦刺激的注意抑制困难;3) 躁狂阶段和抑郁阶段的BD患者对威胁刺激较其他刺激出现更多注视点(即对威胁刺激出现注意偏向),反映出BD患者对威胁刺激的易感性,但只有躁狂相的BD患者表现出对威胁场景的注意抑制困难(Garcia-Blanco, Salmeron, & Perea, 2017; Garcia-Blanco, Salmeron, Perea, & Livianos, 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