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科常见疾病

口腔科常见疾病


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
01 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病 毒变异后免疫力无效
02 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易流 行
防治措施
01
对症治疗
口腔含漱
口服 VitC VitB1 VitB2
02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 病毒唑
03
注意卫生 空气流通 及时隔离
口腔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 正常人的带菌率 口腔 80% 肠道 50% 阴道 20%~30% ● 水果、奶制品等食物有念珠菌寄生 ● 新生儿出生2天口腔有念珠菌 ● 接触感染
部涂擦,每日3次。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二) 地塞米松糊剂 【临床应用】复发性阿氟他溃疡,糜烂型扁平苔鲜、创伤性溃疡、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现
梅毒 淋病 艾滋病
梅毒
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接触传染病 可以侵犯皮肤、黏膜及其他多种组织器官 人是唯一传染源 后天梅毒95%通过性接触传染、少数接触传染 先天梅毒通过胎盘传染
淋病
由奈瑟淋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淋球菌为严格人体寄生菌 外界理化条件的抵抗力差 最怕干燥,不耐高温或低温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抗真菌药——用药原则
以局部抗真菌治疗为主 ● 病情较重者可考虑全身应用 ● 用药疗程足够长,症状消失仍坚持用药,避免复发 1.2%-4%碳酸氢钠 2.复方氯己定 3.制霉菌素+氟(咪)康唑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具有周期复发特点的口腔黏 膜自限性、溃疡性损害,好 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部位。
临床特征
好发于口腔黏膜角化程度较差部位 典型表现 黄、红、凹、痛 病程 发作期 愈合期 间歇期
01
口腔黏膜疾病
02
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


03
阻生牙、冠周炎、牙周炎

04
牙缺失修复治疗
05
口腔正畸治疗
06
儿童口腔及口腔预防
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病因特点
病因难明
除感染性疾病外 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均非单一因素引起 而 且病因不明确
很多口腔黏膜病均为免疫因素引起 而且为自身免疫反应性 疾病 而常常是以口腔组织作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器官 如 口腔扁平苔藓 天疱疮等
口腔扁平苔藓
OLP 16.3% (395/2429) ROU 18.7% (454/2429)
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 慢性炎症性疾病 皮肤黏膜角化异常 癌前状态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珠光白色的网纹或斑片 常具有双侧对称性 可伴充血糜烂
分型
斑纹型OLP 充血型OLP 糜烂型OLP
舌前2/3区域
舌背表现为斑块 型及萎缩
毛状白斑
特点 双侧舌缘的白色或灰白斑块; 呈垂直皱褶或呈绒毛状,不能被擦去; 常为HIV感染的第一临床迹象; 女性患者很少罹患毛状白斑。
Kaposi肉瘤
特点 最好发于腭部和牙龈, 呈单个或多个褐色、红色、
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 高出粘膜,可有分叶,溃烂
或出血;
AIDS相关性牙 周病
○ 古老而又常见的性病。 ○ 近年来发病率居我国性传播疾病首位 ○ 多发生于青年男女。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日 男性发生尿道口炎 女性发生尿道及子宫颈的急性炎症 口腔多发生于附着龈、龈缘、舌、 上腭等 病损 浅表溃疡附有灰黄色松软假膜 唾液分泌减少而粘稠是本病特征
艾滋病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以严重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为特征,并由此导致各种条件性感染或肿瘤的疾病,主要通过 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分型
疣状型 非均质型白斑 颗粒型
溃疡型
均质型白斑
皱纹型 斑块型
斑块型白斑
白斑表面平滑或有皲裂, 边界清楚,触之柔软。 无自觉症状或感粗糙。
皱纹型白 斑
多见于口底和舌腹。边界 清楚,表面粗糙,似皱纹 纸状。触之柔软。可有粗 糙不适感或刺激痛。
颗粒型白斑
亦称颗粒-结节状白 斑。在充血发红的黏 膜
3、局部治疗
1.消炎痛、布洛芬 2.炎防腐药 0.1%-0.2%洗必泰
复方硼酸溶液
3.抗生素糊剂 1. 5%金霉素甘油糊剂 5%四环素甘油糊剂
4.抗病毒局部药 1. ACV滴眼剂 5%ACV软膏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儿童传染病。本病以 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
流行病学情况
发病部位: ○ 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包括 ○ 硬腭和附着龈)
病损特征
前驱期 接触史 潜伏期4-7天 前驱症状 1-2天进入水疱期
● 水疱期 成簇小水疱 针尖大小 水疱壁薄 溃疡 ● 糜烂期 溃疡 黄色假膜 痂壳 ● 愈合期 糜烂面缩小 愈合 ● 病程7-10天
透明 易破形成浅表的
(二)复发性疱疹 性口炎

06 全 身 状 况 :不重
(二)重型阿 弗他溃疡
01 好发部位:口 腔后部
03 直径:10~ 30mm
05 瘢痕:有
02
数目:1~2个, “似弹坑状”
04 持续:月余至 数月
06 全身状况:尚 好
(三)疱疹样 阿弗他溃疡
01 好发部 位:舌腹、
口底多见
03 直 径 : 小 于2mm
数目:十几个至
牙龈的线性红斑:口腔卫生 状况良好,自发性出血
AIDS相关性牙周炎 急性坏死性牙龈炎 坏死性口炎
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以上者, 应考
虑艾滋病的可能: 1. 体重下降10%以上; 2. 慢性腹泻或咳嗽1个月以上; 3. 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4. 全身淋巴结肿大; 5.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 性单纯疱疹; 6. 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应作进一步 实验室检查确诊。
治疗
天疱疮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医师一方面应注意药物的疗效,
同时也要注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及时处 理。
配合中药治疗可扶持正气,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1. 支持治疗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3. 免疫抑制剂 4. 抗生素 5. 局部治疗 6. 中医中药
口腔白斑病(OLK)
定义:发生于口腔黏 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 害,不能擦去,也不 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 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 可定义的损害。
临床表现特点
性别特点: 年龄特点:
● 部位特点:不同的部位对疾病好发及预后都 各有不同 • 从病损发生来看 • 复发性口疮一般不累及附着龈和硬腭 •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以颊 软腭 舌 唇为好 发部位 • 从预后来看 发生在口腔内的危险区——口 底-舌腹的U形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 软腭复合体部位极易恶变。 如白斑 溃疡 等疾病等
两个亚型
根据生物学特性 抗原性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
○ 口腔黏膜、咽喉、口腔周围、颜面部的皮肤、角膜 ○ 与唇癌的发生有关
● 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 ○ 生殖器、宫颈、以及邻近的皮肤 ○ 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一)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 6岁以下的儿童 6个月-2岁
02 几 十 个 , 散在分

04 持 续 时 间 :1w
05 瘢 痕 : 无
06 全 身 状 况 :不佳

01 局部治疗 消炎、止痛、防止
继发感染、促进愈合
疗 02 全身治疗 对因治疗、减少复
发、促进愈合
03 中医治疗
天疱疮
定义 天疱疮是由于上皮棘细胞间 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上皮 内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 肤黏膜大疱性疾病。
30%-50%的病例可复发
成人多见
两个特征 ○ 病损总以起疱开始 ○ 复发时总在原先发作的部 位
过程
轻微的全身不适; 局部刺激痛、灼痛、痒、张力增加; 起疱;破裂、糜烂、结痂、愈合。
○ 愈合时间10天左右。愈后不留疤痕 全身反应比较轻
诊断
临床表现:病史+检查 辅助检查 实验室诊断为最终确诊 1.形态学检查:涂片查找包涵体 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2.免疫学检查: 抗原检侧:用各种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抗体滴度是否提高 3.病毒分离 4.基因诊断 DNA分子杂交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 1—2周
自限性和复发性
01 轻型阿弗他溃疡 75%-85%
临 床

02 重型阿弗他溃疡 10%-15% 型
03 疱疹样阿弗他溃疡 5%-10%
(一)轻型阿 弗他溃疡
好发部位:非角
01 化 区 , 如 唇颊粘

03 直 径 : 2 ~4mm
05 瘢 痕 : 无
02 数 目 :1 至几个不

04 持 续 : 1 ~2w自
治疗
1、全身抗病毒治疗
1. 阿昔洛韦(核苷类) 对1型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高度的选择 性。它不能控制疾病的复发。儿童 孕妇 哺乳期妇女慎用
2. 利巴韦林(病毒唑): 广谱抗病毒药物,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氧酶,阻制 病毒的合成。孕妇禁用。
2、免疫调节剂及其他
一.免疫调节剂 1. 胸腺素、转移因子、左旋米唑 2. 环氧化酶抑制剂
舌缘及舌腹部表 现为网状或糜烂
下唇多见 网状或环状的白色花纹 病损不会超过唇红缘 可发生水疱、糜烂、结痂
皮肤病损
四肢伸侧,左右对称
紫红色或暗红色多角 形扁平丘疹 骚痒、疼痛感
皮肤病损
01 多见于拇指 02 甲板萎缩变薄 03 甲板上有纵沟或脊
OLP的治疗
消除症状
防止癌变
遵循原则
心理疏导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念珠菌性口炎
急性假膜型 急性红斑型 慢性肥厚型 慢性红斑型
(一)急性假膜型 又称为鹅口疮 ,雪口病
见于婴儿或年老体弱多病 者
颊 唇 舌 腭 黏膜雪白色斑点或斑片 不
易擦去
(二)急性红斑型 又称为抗生素性口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