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而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是指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也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家畜等。
3、实验动物学: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生物学特性、营养代谢规律、遗传特点、微生物控制技术、开发、培育及应用等。
4、动物实验:是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手段、方法、动物模型等,人为地改变环境条件后,观察并记录动物的反应与变化,并做类比研究,是保证试验的质量和试验的可重复性的科学。
5、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医疗科学国际组织和生命科学会联合成立,负责国际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系统:隔离系统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μ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Germ Free)级及SPF级实验动物。
1、近交系:经连续20代或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能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体。
2、杂交一代动物(F1代):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杂交所生的第一代动物,称之为杂交一代动物(F1代)。
3、亚系: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群之间,已经发现或确信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则这些近交系的分支称之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4、支系:由于饲养的环境或人为的技术处理,可能影响动物群的某些特征,这个动物群体并未发现真正的或可能存在的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它称之为支系。
5、封闭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种群,且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这群动物才可称之为封闭群。
1、发情周期:动物性成熟后,雌性动物的生殖道会出现一系列重复性、循环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于怀孕、哺乳或生殖器官异常时停止,这个变化称之为假孕。
2、自发性排卵:在每一个发情周期里,雌性动物不论交配与否总会自然排卵,这种排卵称之为自发性排卵。
3、假孕:雌性动物与一个无繁殖能力的雄性动物交配、或受精卵未着床、或怀孕不是由交配而引起的,所显现的怀孕现象称为假孕。
1、全价营养配合饲料:营养物质均衡全面,能够完全满足实验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需再添加任何其他营养成分,即可直接饲喂动物并获得较好饲养效果的饲料2、混合饲料:由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等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
基本上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
但营养不够全面,还需补充适量的其他营养物质。
3、垫料的基本要求1)容易获得,易于运输,便于储存;2)价格便宜;3)无污染,无芳香烃类气味;4)没有营养,不被动物食用;5)干燥,有良好的吸湿性;6)对人和动物无害;7)舒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8)容易清理并处置。
1、传染源:传染源就是指受感染的实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带菌(毒)或死亡的实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并能导致传染的途径和通道。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那些动物。
4、传播媒介:被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设施、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称之为传播媒介。
5、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的传播6、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灭菌8、消毒(Disinfection)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
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1、疾病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2、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状况下所发生的疾病称之为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3、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致病因素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类似人类疾病时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称之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4、免疫缺陷动物: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免疫系统某种或多种成份缺陷的动物。
5、转基因动物:用实验方法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稳定地表达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动物称之为转基因动物。
1、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标准化动物是指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的动物。
2、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医学研究中,动物模型、动物实验都是为人服务的,一切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结果都要外推到人身上去,这就是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3、自发性肿瘤模型:这是一类不经人工处置而自然发生的动物肿瘤模型,其发病类型、发病率均随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等不同而不同。
4、移植肿瘤模型:动物接种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皮下、腹腔、静脉、颅内等),甚至是无细胞滤液(病毒性肿瘤)后,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一群动物患同样的肿瘤,其成功率接近100%。
1、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并提起,置于鼠盒的笼盖或实验台上向后拉,在其向前爬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
也可用左手小指钩起鼠尾,迅速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按住其耳后颈背部皮肤亦可2、家兔的抓取固定法:抓取家兔一般用右手抓住兔颈部的毛皮,并提起,用左手托其臀部或腹部,让其身体重量的大部份集中在左手上。
注意不能用手抓双耳或腹部,以免损伤动物。
3、大、小鼠的眼眶采血法:先将鼠倒持,压迫颈部,使眼球突出充血,用眼科镊迅速挟取眼球,眼眶内很快流出血液,用玻璃器皿收集血液,也可用毛细管或塑料管沿眼角插入眼底静脉丛,血可自然从毛细管中流出,此法可多次采血。
4、兔心脏取血:将兔固定在兔台上,用手触摸到心脏搏动处,在第3肋间隙、胸骨左缘约3cm处,用注射针正确刺入心脏,血液即随心脏收缩而进入注射器内。
此法每次取血不超过20—25ml,取血须迅速,缩短针头留在心脏内的时间,以防止血液在注射器内的凝固。
5、兔耳静脉采血:取血前先将兔的头部固定(采用固定盒或由助手固定都可以),选耳静脉清晰的一侧耳,将耳静脉部位的毛拔去,用75%的酒精局部消毒,待干。
用手指轻轻摩擦兔耳,使静脉扩张,用连有5号针头的注射器在耳缘静脉末端刺破血管,待血液漏出取血或将针头逆血流方向刺入耳缘静脉取血,取血完毕用棉球压迫止血。
6、狗股动脉采血将狗固定在解剖台上,使后肢向外伸直,暴露腹股沟三角,动脉搏动的部位剪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中、食指探摸股动脉跳动部位并固定好血管,右手取连有5—6号针头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血管,若刺入动脉。
一般可见鲜红血液流入注射器,若未刺入动脉可微微转动一下针头,见鲜血流出即可。
若刺入静脉必须重新穿刺,待抽血完毕,用酒精棉球压迫止血。
7、大、小鼠口服给药,多用灌胃法。
大、小鼠用特制的尖端钝圆的灌胃针头。
吸入药液,左手抓住鼠背部及颈部皮肤,将动物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将灌胃针插入动物口中,使口腔与食管成一直线,再将灌胃针沿上腭壁轻轻推进食管,针插入食管时,应感到无阻力,回吸不产生气泡(说明没有插入气管),若感到阻力或动物有挣扎时,应停止进针或拔出针,以免损伤或穿破食管以及误入气管。
一般灌胃针插入小鼠为3—4cm,大鼠或豚鼠为4—6cm后可将药物注入。
8、狗的静脉注射,可选用前肢皮下头静脉或后肢隐静脉给药。
注射前先使动物侧卧,剪去注射部位的被毛,在静脉向心端处用橡皮带绑紧,使血管充血,从静脉的远端注入针头,待有回血后,松开绑带,缓缓注入药液。
9、吸入麻醉吸入麻醉的麻醉剂,多采用乙醚,用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如烧杯,投入浸过5—10ml乙醚的脱脂棉,动物置入烧杯中,盖好盖,20—30s后,动物便进入麻醉状态,此方法较短时间即可复苏。
10、小鼠颈椎脱位法处死:右手抓住小鼠尾根部,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力按住鼠头、右手用力向后拉。
使颈椎脱位。
即可处死。
1、一种会引起动物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血糖值出现明显不同,白细胞数、免疫机能变化,大鼠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的环境因素是 A 。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2、一种会引起动物的姿式,摄食量、饮水量,母性行为、心跳、呼吸、新陈代谢等出现相应改变的环境因素是 B 。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3、一种对动物的散热率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是C 。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4、能控制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的环境因素是 D 。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5、与体热的散发有关的环境因素是 A 。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6、一种引起呼吸器官粘膜异常,发生流泪、咳嗽、粘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且是动物室中臭气物质主要来源的环境因素是 B 。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7、一种引起动物群体增重慢、饲料报酬低,肠内异常菌丛增加,并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率增加、动物寿命缩短的环境因素是 C 。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8、能形成气溶胶,不仅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不良反应,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载体,人类变态反应的变应元的环境因素是D 。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9、国家标准中实验小鼠饲养房的温度是18—28℃,这个温度指的是小鼠的 C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0、湿度是大气中水分的含量,空气中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称之为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1、国家标准中小鼠房的湿度是40—70%,这指的是小鼠房的 BA 绝对湿度B 相对湿度C 饱和湿度D 不饱和湿度12、实验动物体温失去恒定开始上升或下降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 B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3、实验动物基础代谢最低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 D ,其又可称之为 AA 最适温度B 高、低临界温度C 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温度范围D 温度中性区14、温度与基因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A 兔在20℃环境下毛色全白,10℃环境下,耳、尾、鼻和四肢末端均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