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力发电产业的税收调研报告南通市国家税务局风力发电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清洁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市风电资源较为丰富,风力发电已经成为我市发展速度较快的新能源产业。
为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组织对全市风电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市共有9户风力发电企业,分布在启东、如东和海安三个地区。
其中如东6户,分别为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龙源(如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江苏联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国信东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华能如东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启东2户,分别为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华能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海安1户,为海安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从经济性质上看,5户内资企业,4户外商投资企业。
(一)我市风电产业的基本特征1.装机容量和上网电量逐年提高,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
2009年和2010年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4.25万千瓦、61.3万千瓦;到2011年7月装机容量达79.4万千瓦,在全省占比50.32%。
上网电量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4,377.02万千瓦时、139580.3万千瓦时,2011年1-7月为88302.59万千瓦时,在全省占比53.93%。
2.设备投资和经营成本较高,资金运转周期较长。
风力发电成本一般要高于火力发电成本的45%-82%。
风力发电设备采购以及安装工程约占整个风力发电项目总成本的80%以上,而风力发电机组设备成本又占整个设备成本的90%,我市风力发电企业用的基本是1500kw-2000kw的机组,平均每台机组约1000万元,质保期过后每年的维护成本逐年增加。
3.清洁发展补贴收入逐年提高,但企业间差异较大。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
2009年至2011年7月全市风电发电企业合计取得CDM补贴收入12028.03万元,其中2009年2786万元,2010年5819.03万元,2011年1-7月3423万元。
从企业情况看,补贴收入差异较大,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三年合计取得补贴收入6981万元,占比58.04%,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三年合计取得补贴收入3026万元,占比25.16%,而上网电量与其相当的华能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取得975.03万元,此外江苏联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于2009年取得80万的CDM补贴收入。
4.上网电价远高于火力发电,且标准不一致。
由于我市风电项目核准的时间不同,目前上网电价执行两种标准,2009年8月之前的项目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487元,2009年8月以后的项目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61元。
而我市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约为0.35元左右。
(二)我市风力发电产业涉税基本情况全市9户风力发电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在国税征管,除海安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华能如东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尚处于投资建设期,暂未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外,其他7户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1.财务指标情况。
全市风力发电企业2009年营业总收入40175.97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及财务费用35718.92万元,利润总额为5460.99万元;2010年营业收入60204.15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及财务费用41772.36万元,利润总额为19649.04万元;2011年1-7月营业收入37983.77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及财务费用30432.28万元,利润总额为8002.78万元。
从企业情况看,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龙源(如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三年均实现盈利,华能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盈利,其余企业均未实现盈利。
主要原因一是风力发电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上网电量才能实现盈利;二是清洁发展补贴收入对盈利影响较大。
2.缴纳税款情况。
2009年和2010年有4户企业实现增值税,入库税款分别为入库5334.84万元和5778.3万元,2011年1-7月有3户企业实现增值税入库税款为2460.3万元,户数减少的原因是华能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增加装机容量购买了发电设备,增加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金,产生了留抵税金。
2009年和2010年只有3户缴纳企业所得税,2009年合计缴纳1947.12万元,2010年合计缴纳2401.53万元。
3.享受税收优惠情况。
一是购买生产设备的优惠情况。
增值税转型前,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我市仅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享受该政策2008年合计退税1.09亿元。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的进项税金可以抵扣。
全市风力发电企业因购买国产设备而申报抵扣进项税2009年2600.46万元、2010年23272.27万元,2011年1-7月1441.79万元。
三年均没有因进口设备而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说明我市风力发电企业的生产设备均为国产设备;除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外其他企业的设备投资主要集中在2010年。
二是增值税即征即退情况。
2009年-2011年7月全市共有4户风力发电企业因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优惠政策合计退税7481.36万元,其余4户因没有实现增值税税款未享受该优惠政策。
三是所得税优惠情况。
全市风力发电企业有5户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2户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过渡期税率的“两免三减半”政策(2011年为最后一年所得税按24%减半征收),还有一户为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没有享(三)我市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前景。
1.装机容量规模可进一步扩大。
根据专家预测,我市陆地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资源的装机容量约为150万千瓦。
从企业可行性报告的规划情况看,全市陆地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规划为120.5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
我市8户陆上风力发电企业装机容量为76.2万千瓦,占可装机容量的50.8%。
说明我市风电的装机容量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
2.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发展机遇。
按照规划我市至少还可以增加约6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这不仅给我市风电产业链企业带来了约40亿元的市场竞争,也给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了约37亿元的修理维护费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市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加快解决技术创新难题。
3.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将进一步凸显。
我市按照规划的机组容量全部装机且每年按照正常的负荷运行发电上网,根据已经稳定运行的龙源启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近三年的发电运行情况以及海安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测算,剔除2-3年的建设期,每年新增上网电量约120000万千瓦时,电量销售收入约7.32亿元,按照正常运行期20年计算,可实现增值税约19亿元,企业所得税约8亿元,可增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8亿元。
同时,随着我市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风电产业链效应将进一步显现,风电配套产业实力将加速积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会进一步凸显。
二、我市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我市风力发电企业依靠风力资源丰富、沿海海岸线长,电网容量大、调峰机组多等诸多优势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1.相配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风力发电塔高,叶轮直径长,重量重,需要大型起重机才能起吊,大型起重机移动频繁,运输不便。
风机布置点多、面广、分散,风机之间的平均距离达500米,风电场所在区域养殖业发达,鱼塘较多,地质差,耐力低。
与风电相配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安装、设备存放、运输等困难。
2.系统配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类型集中在制造业,缺乏专业技术服务业。
我市风电配套企业虽然有30家左右,但基本都属于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设备专业技术服务业只有1户,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条,风电成套技术研究和技术维护保养的力量比较薄弱。
3.设备制造企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由于缺乏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且涉足的时间较短,除个别几家外资企业外,总体规模相对还比较小,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设备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相比国际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我市风电发电企业设备采购情况看,属于我市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只有3户,分别为江苏航天万源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发电设备)、南通东泰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叶片)和南通虹波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塔筒)。
叶片销售数量为10台,金额160万元;塔筒销售数量23套,金额为4500元。
4.支持风电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缺乏优惠信贷政策支持。
风电虽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但目前仍执行一般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贷期相对较短,风电项目建成后财务费用长期较高。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
风力发电企业前期投入较大,前三年基本属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效果不明显。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暂时还没有税收优惠,等等。
三、促进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建议及思考1.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缩短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工期,先于其他项目开工,风电场建设施工道路与风电场规划的永久性道路统筹考虑,兼顾道路路基的承压能力、道路的宽度、道路弯道的最小转弯半径等,为风电设备运输、安装提供交通便利。
2.制定优惠金融信贷政策。
地方性商业银行可将风力发电列入最优先支持的项目,给予中长期贷款和优惠利率。
建设风电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15年或者20年,国家给予贴息。
用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优惠信贷利率政策,延长贷款期限,使还贷期均衡于风电机运行寿命期,降低风电成本。
3.培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风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高端的专业技术支撑,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服务风力发电企业,着力培养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比如:发展初期可以出台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解决高端和领军人才的后顾之忧。
同时,要紧跟风电发展目标,制定出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路线,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4.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分类,努力在发电设备、塔筒和叶片制造方面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到两个规模化企业,在全市成立风电产业发展联盟,努力开拓中欧、中美合作市场。
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逐渐形成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政策保护体系,以及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风力发电设备检测基地,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5.培育专业零部件制造和服务企业。
目前,我国基本上还没有能够为全行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专业风电零部件制造和服务企业,为使我市风电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全市扶持一到两家有实力的专业零部件制造和服务企业,特别是在风电变桨装置、变流装置等零部件领域,可以为风电行业提供支持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