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体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语言,不能没有语言的运用,不能没有言语交际活动。
进入信息时代,语言的运用、言语的交际,更具有空前的价值。
而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能力,则是构成他的社会德行、人格教养、文化素质的基本条件和表征。
在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三门知识——英语、电脑、口才——中,也许口才是最易让人头疼,但又极易被个人和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忽视的一面,作为大学的一门选修课,虽然即使被学校纳入了教学中,但仍不能让学生对这方面有足够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学校,在开设这门课时,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让同学们对这样的课程难以提取兴趣,更是大失所望。
而通过上王老师的课,我相信许多同学与我有相同的感觉,即:原来我们还应该有自信,我们能加强我们的口才,要想使自己的口才得到加强,不是没有办法,意义也不是只是局艰在交际方面……首先,我认为王老师选的修课注重从以抓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旨。
这是王老师的这门课的最大特色,也是它最应保留下来的不同之处。
也是在这门课上,我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原来语言交际艺术最根本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也即是说,如果要提高语言交际艺术,首先要努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而在这方面,黎老师也通过讲述概念和结合具体而又风趣的事例和句子、历史经典、笑谈等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而且通过这样一种言传加上自己现身说法,不仅使同学们对这门课的一些抽象概念有了明彻的认知,而且是大提高了我们的交际自信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学习这门课,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在具体上课过程中,黎老师的言传身教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我认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本身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追求做学问、研究的群体当中,不能不是一种指导和现身教材,即要想做学问、研究,必须做到“宁静致远”。
其实,在上这堂课上,我们收到的隐形收获又何其多?比如,我们至少改正了我们的认识误区,那就是原来平时看到人们在款款而谈的人很多并不是很会交际语言艺术,因为他们的口才其实很不行,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语言的外延度,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概念之间的同一、交叉、属种、相容、不相容关系,他们不能十分准确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清楚,而且往往也不能达到他们说话的目的,而这些又更会因为一些人的感觉自我良好而忽视这些不足。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言语交际主体的性别差异也会对言语交际产生影响。
实际上,性别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常常来自于不同性别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对言语诠释框架的差异。
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应该体现为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以及与其他言语交际者的互动与磨合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人能够生成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表达能力是能够正确而灵活的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从而准确的表达某种特定思想的能力。
我们认为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思想修养、表达修养。
总之,通过这门课,我相信一种认识、理念或文化会在同学们慢慢形成,那就是,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讲究或注意语言交际艺术,注重恭、宽、信,讲究诚信和节约,努力汲取和学习生活中的智慧,明于先思而后言、而后行,不断提高逻辑思维,构建出一个更和谐的校园,走出一个灿烂的前程!这样,言语交际问题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现代语言学发展到21世纪,出现了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继续对语言的本体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的同时,又特别关注对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研究,重视对语言的使用规律的探讨。
于是给语言科学的研究领域带来了一片新气象。
在此我对言语交际这门学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我认为言语交际活动的复杂现象可以归纳概括为由三大要素所构成,这三大要素即是:交际主体、语境和话语。
我想,这些对于提高人们的言语修养或交际修养和文化素质是有所裨益的。
首先言语交际主体因素,交际主体是指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即从事言语交际活动的个人和团体。
其中的团体指各种政府或民间组织,当然也包括媒介组织。
就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来说,交际中表达者和接受者都是交际的参与者,而且双方表达和接受的地位随时变换。
所以,严格地说,言语交际的双方都应当视为交际主体。
如果是研究整个言语交际过程,可以将双方分别称作“交际主体1”和“交际主体2”。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话语的接受者又是话语的表达者,会说话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言语交际能力,需要懂得分清言语交际主体与言语交际的多重关系。
其次语境因素,语境,从字面上讲,就是言语交际的环境。
不过言语交际的“环境”似乎不如环境保护里的“环境”界限那么清楚。
从最具体的交际活动来说,说话要一句一句地说,但总不能说了下句忘了上句;也不能说了前面不顾后面。
无论有意无意。
我们说一句话的时候,总要瞻前顾后,既要注意内容上的衔接,也要考虑形式上、语气上的和谐统一。
即使内容上或者形式上有所转变,也要能够显示这种转变的原因,要前后照应;不能生硬突兀,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说话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因此。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说或者写每一句话的时候,都不是孤立地只考虑这一句话,而是把它和上面的、下面的内容放在一块考虑。
在使用一个词或说出一段话时也是如此。
交际对象作为语境,除了他自身的一系列特征在影响着主体的交际行为外,他与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发挥着语境的作用。
例如双方关系的亲疏与尊卑就会影响到彼此间的言语交际。
这就要求我们多使用一些尊称和谦辞。
如何才能全面地认识语境,以获足够的语境知识确保交际成功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包含全面认识语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调查研究。
尤其是在重要的言语交际活动之前,一定要做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全面认识语境,还只是积极对待语境的第一步。
交际主体掌握了有关的语境知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去运用这些知识,主动地适应语境,接受语境的制约。
在有些言语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初次见面,彼此陌生,心情拘谨,导致交际进展困难。
为了营造一个比较适宜的放松的语境,有利于交际活动的开展,交际主体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进人正题,而是先做很多铺垫,如自我介绍、寒暄,或者谈一些轻松的、双方均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攀老乡、拉关系以及寻找彼此的相似的话题,通过这些方法来融洽关系、打破僵局,然后再过渡到要谈论的话题上来。
这样,更能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以上所提到的那些方法,都是以言语交际来辅助言语交际,即用交谈来改善语境。
除此之外,交际主体也可以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改善语境。
语境的内容是很复杂的,对言语交际制约是全面的,它使语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言语交际的质量。
所以,积极地认识、利用和改善语境是主体交际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
例如,美国有一位推销员帕特,一次为推销一套可供一座40层办公大楼用的空调设备,与某公司周旋了几个月。
但购买与否的最后决定权还在买方的董事会。
一天董事会通知帕特,要他再一次将空调系统的情况向董事们介绍,帕特强打精神,把不知讲过多少遍的话又重述一遍。
但董事们反应冷淡,只是连珠炮似的提了一大堆问题,故意刁难。
这时帕特心急如焚,眼看几个月的心血要付诸东流,他浑身发热。
“热"使他突生一计,他不再正面回答董事们的提问,而是很自然地改变了话题。
他说:“今天天气很热,请允许我脱去外衣,好吗?”说罢,还掏出手帕认真地擦着前额上渗出的汗珠。
他的话、他的动作立刻引起了董事们的条件反射,他们似乎一下子也感到了闷热难熬,一个接着一个脱下外衣,又一个接着一个拿出手帕擦汗。
有一个还抱怨说:“这房子没空调,闷死了。
”至此,董事们无需帕特催促就自动地考虑空调问题,拖了几个月之久的买卖在短短20分钟时间里获得了突破性成功。
推销员帕特并不是消极地、循规蹈矩地对待语境,而是十分敏感地抓住了语境所能提供的一点点有利条件,突出语境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终于达到了预定的交际目的。
社会文化背景也有可以利用之处。
最后,话语也是构成复杂的言语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
言语交际学中的话题,指的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出发点和谈论中心,是交际主体的话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
话语是语言运用实例的统称,是由一次交际行为而产生的语言,也就是所说的话或写出的字。
言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交际主体根据对自己角色和语境的认识,去选择和组织话语,以实现自己交际目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使用话语来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第一,可以恰到好处的使用方言交际。
我们现在都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但如果能适时使用方言的话,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中国人乡土观念很浓,在异地异国遇到同乡,如果能选择双方共知的家乡方言,很容易唤起对方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交谈变得更融洽。
台湾有位交际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喜欢人家说他的方言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是对广州人说广州话,对厦门人说厦门话,对宁波人说宁波话,对上海人说上海话,如果你是他的同乡,就会产生同乡的好感。
即使你不是同乡,能说他的家乡方言,他也一定会觉得你的别聪明,初次见面印象可能很好。
对于你的请求本来是不允许的,或许可以彼此通融。
需要提醒的是,方言不可乱用,尤其在公众场合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顾两个人单独交谈,是违反礼貌原则的,令人反感。
第二,有效地利用话语意义。
语言意义也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
话语是由语言中的词汇按照一定语法规则组合成的,因此语言意义不妨看作是组合话语词汇的意义按一定的方式叠加的结果。
话语的语境意义是指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出来的所指意义,或者说是在一个特定场合,在此时此地是什么意思。
往往比语言意义更为明确和具体。
第三,语音适用于口语交际中,在语音中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快慢等手段。
语调是指话语中单个句子读音的高低声降变化。
语调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也具有一定的区别意义的效果。
第四,话语的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
口语表达中的节奏,是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富于变化的节奏,不仅可以避免口语表达的单调平板,而且能够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激发听者的兴趣。
优美的语言节奏,既可以使思想感情表达充分,又能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语言节奏,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口语表达技巧。
总言之,言语交际中的主体,语境和话语的变化发展丰富了言语交际的内容。
学会利用这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我们言语交际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懂得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内容。
1、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言语交际者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