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及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及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及训练
摘要:乒乓球比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心理训练是乒乓球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青少年成长阶段性出发,挖掘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不良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几种训练方法。

1 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活的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

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以及适应性,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比赛时机稍纵即逝,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换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

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去夺取比赛胜利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以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

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如何通过发掘不运动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的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 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 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进等,以至于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 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管、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场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发生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以及击球等发生不协调,发挥不出自己本身的水平。

2.3 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从而导致运动员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 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以及心理暗示过重所造成的,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 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的轻敌,注意力不集中;而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的控制比赛以及调整比赛节奏。

3、具体的训练方法
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竞技能力。

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意念训练法
意念训练法是指乒乓球运动员有意识第、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在训练之前,通过对技术要领方法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把这些痕迹激活,可是动作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

在练习过后,对练习完成的动作进行技术回忆,使正确动作在脑海中更加巩固。

假如动作出现了错误,在回忆中伴随对错误动作的纠正。

目标设置训练法
目标设置能够引导运动员的注意集中在当前重要的活动任务上$有助于运动员加倍努力$动员能
量$能够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 目标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 目标的设置有长期
和短期&具体与模糊$现实与不现实等几种% 一般来说$短期的&具体的&现实的&可量化的目标最有激励效果% 例如$运动员可以每周练B) 多次球$每次练* 组$每组练")) 个正手拉弧圈球动作$一个月内提高B)Z命中率$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 目标设置要掌握一定的度$过于容易或者太艰难则效果不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