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家书屋伴我成长

农家书屋伴我成长

农家书屋伴我成长
——《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征文又放暑假了,我又有时间光临我村的农家书屋,在那儿,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村里的书屋,是我博览群书的好去处。

那里虽然不豪华,却显得既朴素又完美。

与别的书屋相比,那里却多了一份和谐的气息。

我给书屋取名为“玉琢室”,这源于《三字经》中的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我希望自己在这个书屋里,能像玉石一样经过雕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书屋还真不小。

室内宽敞、明亮,几张长桌整齐地摆放在中央,几排书橱整齐有序的排列着,透过透明的玻璃橱窗,可以看到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农业科普知识的,有医疗保健的,有世界名著的??还有我们小学生喜欢的少儿读物、卡通读本、漫画书、作文书等,真是应有尽有。

闲暇之余,我便会约上几个爱看书的小伙伴,准时到农家书屋报到。

在那里,我们尽情享受书中的乐趣,尽情享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每当走进农家书屋,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屋里读书的人们是那样的认真和专注,有的入情入境,面带微笑;有的若有所思,频频点头;有的边看边记,争分夺秒;还有的在一起小声交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农家书屋里,我用这句治学名言,激励我攻克一个个学习上的难关;引领我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的翱翔;陪伴我感悟人生,思考未来,参悟生命。

感谢你,书屋,是你让我开阔了视野,是你让我增长了知识,是你给予了我慰藉,是你见证了我的成长。

感谢你,我的书屋,我梦开始的地方!
在希望的田野上
郭学喻
又是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东方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小村还沉寂在一层薄薄的秋雾里,村广播便传来村广播员兼书屋管理员成思敏带有浓厚乡音的声音:“各位老乡,星期日,从上午8:30至12:00是我们村农家书屋开放的时间,请广大农民朋友前来翻阅…..”
哦,听见通知,才知道今天又是我们去农家书屋读书的日子。

起床后,我便前往村委会大院。

走在家乡的田园小道上,玉米、黄豆、稻谷、油菜在这个成熟的季节里,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满目尽是黄的、红的、绿的、紫的,色彩斑斓,到处呈现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此时此刻,从村西头老槐树上的广播里又传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甜美的歌曲………
进了村委会的院门,思敏上前热情的打招呼,“今天你来看书啊!迟到了”,我一愣,心里想,难道还有比我早到的吗?
走入窗明几净的书屋,我一眼就瞅见坐在阅览桌东头的一对母子。

女的大约三十五.六左右,短发,衣服虽旧但很干净,一旁放着一个残疾人代步车。

儿子大约十一二岁左右,稚气,拿着一本书,给母亲读着………我在仔细打量一翻,这不就是住在小溪沟口的春兰嫂子吗?
春兰是临村出名的美女,只可惜打小得了小儿麻痹,一条腿残疾了,十八岁嫁给我们村的吴世旺,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小宝,夫妻俩到是和美,但命运多舛,在小宝五岁那年,世旺上了秦岭山金矿背矿石,矿洞塌了,世旺就再也没出来了….撇下了这一对孤儿寡母。

我与春兰打了个照面,交谈起来,问及她怎么这么早也来看书时,她兴奋的告诉我:春上,在扶贫部门的联系和帮助下,她家得到四组獭兔的种兔,她母子通过在农家书屋所学到的知识,精心喂养,兔子长势良好,现在都已经怀孕了,他们这次来,是想看一看母兔在怀孕期间的管理和分娩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好让母兔顺利生产,前几个月,我行动不方便,识得字也少,就让儿子逢礼拜日就来泡书屋,学习养兔子技术哩。

这时,思敏上来插话了,说是在一个雨天,当借书人都走了以后,他发现在书屋的一个角落,有个小男孩还在看书,走过去一看,见小孩正看着一本有关獭兔养殖技术的书籍,当时他想,也许是老师给孩子布置了写小动物的作文,他是来查资料的吧,因此也没有太在意。

天渐渐暗下来,看书的人都陆续回了家,只剩下这个小男孩,于是,他就提醒小孩赶快回家,孩子有些不舍的把书放在书架上。

第二天,思敏到农家书屋的时候,那位小男孩已经等在门口了,后来才知道是吴世旺的儿子,家里正在养懒兔,来农家书屋学技术的。

正午时分,春兰母子还在用心的读着书。

我走出了书屋大院,望着家乡绵绵的群山,挺拔而俊秀,傲然而屹立,霎时我明白了一切,这不正是春兰母子以及大山农民不向命运低头,努力求取知识,改善生存环境的真实精神写照吗。

农家书屋欢乐多
我们村部有一座别致的农家书屋,门前张贴着鲜红的对联“政策惠农民生好,文化下乡幸福多”,书屋虽刚刚建立,却颇有人气,它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农家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几条长桌整齐地摆放在中央,几排书橱上码满了书刊杂志光盘,有农科类、生活类、文学类……最显眼的还是那挂在墙上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雨后薄雾轻笼,村部周围山更青,竹更翠,景色宜人。

我们几个小书迷又同往常一样相约来到村部书屋准备过把读书瘾。

可刚到书屋门口,只听小兰一声惊呼“哇,这么多人!”。

原来室内早已经挤满了人——大家都坐在长桌前翻看着各自手中的书刊报纸,浓浓的读书气氛充满了整个书屋。

我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了,震惊了——屋里读书的人们是那样的认真和专注,有的入情入境,面带微笑;有的若有所思,频频点头;有的边看边记,争分夺秒;还有的在一起小声交流……你看那前面的小女孩专心地读着一本《成长的滋味》,正看得津津有味;后排两个小伙子凑在一起读一本《科学养鸡》,还在一个小本本上抄录中着什么;窗前的那位戴老花镜的爷爷,用手指着报纸上的内容在一行一行地默读着……几位农家妇女也聚在一起,她们有的在看《毛衣编织》,边看边织;有的在看菜谱食谱类书,想着今天该给家人做什么好吃的;有的抱着宝宝,看着育儿指导呢……咦,那不是邻居王大伯吗?他不再迷恋打麻将了?居然在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关于香菇种植的书,这真是神了!
我们赶快找到了自己爱看的书坐下来,立即融入到了醇浓的读书氛围之中。

书屋里翻书的“哗哗”声、简短的交谈声、会心的笑声和窗外的鸟鸣声不绝于耳,仿佛是一曲动人的轻音乐。

美好的时光总太快,该回家了,可大家仍意犹未尽,尤其是窗前坐着的老大爷,动都不动呢。

书屋管理员笑着对他说:“大爷,您还舍不得走啊?您明儿个早点来,过两天还有新书要到呢!”
老大爷感慨道:“是不舍得走,农村的文化建设好哇!当年我们穷,没学什么文化,现在我们老班辈的也要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了……嘿嘿嘿……”
“是啊,”一位叔叔接上了话,“现在政府把书屋建到了我们家门口,给我们老百姓送来了知识,其实送来的是幸福啊!哈哈哈……”
看着这欢乐的情景,我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了书屋门口的那副对联,还是民生惠农政策好,还是文化下乡幸福多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