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1•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合理估计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实施谨慎性所谓目的在于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

抑制由此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髙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的应用突出表现在汁提各种财产减值准备、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固泄资产的加速折旧等,要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而的工作1给予企业会il•核算自主权,是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前提。

我国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在93年出台并实施的,当时我国正处于由汁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财务会计制度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固左资产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等都有国家统一制左,金融企业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规左一方面使得金融企业提供的会il•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一圧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和固左资产的折旧,无形之中削弱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

这些规定越多,使得金融企业在全而走向市场,不断提髙市场竞争能力等方而越来越不适应。

一是更加注重资产质量。

为了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以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讣制度》对于待摊费用、开办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会计处理规泄与以往相比明显地体现岀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该制度借鉴了第36号国际会汁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泄,要求金融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汁提减值准备,要求金融企业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左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二是收入的确认更加稳健。

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贷款的核算区分为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

英第八十五条规泄“发放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英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

其第十三条规徒“从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在收到该笔贷款的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则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

一)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应用金融企业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定期或者至少于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金融企业除了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讣提减值准备外,最主要是各项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

《金融匚具确认和讣量》准则规定:金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其发生减值时,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讣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汁入、"|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讣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予以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就应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无疑是谨慎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而其中对于贷款的减值准备,以前是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来讣提呆账准备的,新会计准则是将该贷款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这样的计提方法也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起补充、修订作用的会计原则,它为企业规避风险,保护相关人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通过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会讣核算和风险披露,既有利于决策者更为客观准确地做出决策,更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5 个百分点。

和讯网第一时间连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她认为,央行近期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收紧货币流动性,年底还会再次动用货币工具进行调整。

左小蕾表示,央行近期动作十分明显,这一次没有出乎意料,与预期一致。

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目的还是为收紧流动性。

11月末M2余额71. 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 5%,增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且高于市场预期,货币流动性趋势并没有减弱。

境外资本正加速进入中国,10月新增外汇占款5190. 47亿元,创下自2008年4月以来新髙。

央行再次动用货币工具是完全符合预期的。

左小蕾称,通胀预期压力的大增,使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底央行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本稿中国网专供和讯网使用]三、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I上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2006年9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亿元。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岀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彳亍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髙。

列一方而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

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 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中国海关总署1月11日发布的统讣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

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

髙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 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国家统讣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3季度,我国城镇固左资产投资为61800亿元,同比增长达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髙0.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0062亿元,同比增长达21.6%:全社会固左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15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

4. 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为了对冲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债券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对冲持续刚性增长的外汇占款时,受到了一泄限制;而我国目前的再贴现率已经较髙,上调再贴现的空间有限。

由此,提髙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可以动用的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1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

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任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因此能在一怎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髙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羽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

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髙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

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囿宦, 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映。

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瓦超额准备。

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

英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

从国内经济形势过热,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强,到央行意识到必须采用一泄的措施进行调整,杲一种认识时滞;从认识到央行决定采取实际行动,提髙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此项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 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以后,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即外部时滞。

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又可能带来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再者,国际收支顺差冲销了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

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问题。

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仍而临着巨额贸易顺差的压力。

而外汇占款会在很大程度上冲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银根的效果。

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单纯的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难以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应辅以多种货币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利率及汇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使宏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和讯外汇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左,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J址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別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对此事件,我们专访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经济学专家,对外经济研究所张燕生。

张燕生表示,央行此次加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调卩物价上涨,由于今年央行已经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 5%的历史高位,从而使得市场资金紧张, 继续提髙存款准备金的空间非常有限。

因此央行才决左提高利率以调巧通胀。

而关于此次加息是否会导致热钱加速流入中国,张燕生表示加息对热钱的影响不大。

由于美国长期保持超低利率状态,向市场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钱。

这些热钱并没有流入美国的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帀场四处游疋。

哪里有利润就会去哪里,而中国此次加息幅度为0. 25%, 并且市场对此早有预期。

相关主题